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面临养老金不可持续的挑战,老龄化加速发展使这一问题日趋严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2015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8%,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至18%,OECD国家将达16%~27%。在此情形下,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2010-2015年OECD各国平均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9%,2050年会达到10.1%,增长最快的是土耳其,从6.3%增长到17%。2010-2015年,中国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4%,到2050年将达9.2%。[1]养老金缺口已在多个国家出现并日趋严重。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我们如何负担活到100岁的养老》白皮书报告,该报告选择世界上八个人口众多、养老体系庞大的国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八国养老金缺口为70万亿美元,之后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缺口将超过400万亿美元。印度是养老金缺口上涨速度最快的国家,为10%,中国次之,为7%,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为5%。美国养老金缺口最大,2015年为28万亿美元,2050年将达到137万亿美元。[2]Pew信托基金报告同样显示出美国养老金缺口状况,2017年美国仅国家运营的公共养老基金缺口就有1.28万亿美元,2018年进一步增长为1.5万亿美元。[3] 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多,老龄化更为严重,未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全国老龄委预测,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944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1.78%。、[4]205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仅8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就超过OECD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可看到,中国养老金缺口总量远超印度,2015年为11万亿美元,2019年将达到119万亿美元,占8个国家养老金缺口总量的27.8%。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增强可持续性已刻不容缓。OECD各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为达到养老金制度长期财务平衡而进行改革,虽然具体措施因各国养老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仍形成了一些共性的趋势,可以提供较为丰富的经验。 二、OECD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 进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养老保险改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改革中,由于与职业关联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广、涉及人口多,也最容易将风险分散、责任共担,所以职业保险改革是重中之重。从OECD国家的改革看,主要有三方面经验:模式方面,从待遇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参数方面,从慷慨型向紧缩型转变;相关利益群体方面,以公务员为主,从特殊性向一般性转变。改革目标很明确:强化待遇和缴费间的关联,提高劳动力市场参与度,尽量达到基金的可持续与职工退休金间的平衡,实现代内、代际间养老关系的平衡。 (一)模式由待遇确定型(DB)向缴费确定型(DC)转变 1.实现责任主体的转移。现收现付制的待遇确定型养老保险(DB)是OECD国家最初普遍采取的模式,由在职职工供养上一代退休职工,代际转移性质明显。优点是管理成本低,待遇可预期,与缴费水平、投资收益都没有直接联系,风险由财政或企业承担,而且政府或企业也倾向于向职工承诺较高的待遇水平,所以比较受职工欢迎。但这种模式对外部环境要求较高,需要稳定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增长水平,在经济不景气、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出生率下降等外部环境有较大波动情况下,财政压力会大幅增加,而这些外部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均有较大变化,所以削减待遇确定型养老项目,将原有模式向缴费确定型、名义账户型转变已成为OECD国家的改革趋势。缴费确定型养老保险(DC)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个人账户,进行基金积累,养老待遇和缴费与累积基金的投资收益水平密切相关,所以个人缴纳的费用越多、时间越长、中断缴费的时间越短、基金在市场投资获利越多,养老待遇就会越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养老保险责任主体由政府、企业逐步向个人转移,政府的责任集中在监管、运营等方面,企业的责任集中在企业缴费部分,而养老金水平高低最终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力度。也可以说,个人要承担待遇降低或基金缴纳与支付出现差额的大部分风险。OECD大部分国家都进行了削减现收现付的待遇确定型同时增加缴费型项目的改革,少数国家,如瑞典、意大利、挪威、波兰、希腊转向了中间模式——名义账户制,这一模式结合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特点,成为部分积累制。 2.形成了三种转变路径。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由待遇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路径:硬冻结(hard freeze)、软冻结(soft freeze)和部分冻结(a partial freeze)。[5]采取硬冻结措施的国家,旧模式不再接受新成员,老成员的福利计算方式也有所变化;采取软冻结措施的国家,旧模式不再接受新成员,但老成员还可以享受原来的福利;采取部分冻结措施的国家,旧模式不再接受新成员,同时针对某些群体修改旧模式中计算养老金的公式,以控制未来福利水平。这三种路径的区别在于是采取激进性措施一次性彻底转变,还是循序渐进,给成员以缓冲期。各国根据本国实际,选择路径各不相同:以色列采取了硬冻结的路径,从1995年起DB模式彻底转变为DC模式;美国将三种路径混合应用,2008年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由DB向DC转变中,选择硬冻结的占23%、软冻结的占12%、部分冻结的占16%;瑞典从2007年开始将面向白领工人的ITP项目分为两部分,新入职者参加DC项目,老员工参加原来的DB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