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上半叶输入中国的众多外国电影中,1933年公映于上海的《生路》(Путёвка в жизнь/Road to Life,1931)显得格外引人瞩目。作为中苏复交后在华公映的第一部苏联电影,该片不仅在当时就获得了“新艺术的登场”①和“世界电影史值得大笔特书的作品”②这样的高度评价,更被认为是“不仅为正在成长之中的左翼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楷模,而且还给中国电影界指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③。《生路》的分镜头脚本和文学剧本也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并成为中国电影人镜鉴的对象。时过境迁,当彼时观看这部影片的一部分观众成为新中国电影界的权威人士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念念不忘《生路》曾经带给他们的震撼与感动。连缀这些史实,我们不得不对这部来自苏联的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生路》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中国影坛和观众在其上映之初为何如此兴奋?它究竟在哪些方面给中国电影界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样板?它为何会像幽灵一样不断出现在中国左翼电影的历史叙述中?这些问题看似微观,却勾连着20世纪苏联电影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宏大课题,因此值得认真地加以思考。 一、《生路》及其电影史评价 《生路》(又译《人生之路》)是苏联电影导演尼古拉·艾克(Nikolai Ekk)1931年执导的一部有声电影。该片于1931年6月在苏联上映,被公认为苏联第一部有声电影。《生路》亦曾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上映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值得一提的是,在1932年举办的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该片曾获最佳导演奖桂冠。 《生路》中的故事发生在十月革命后的1923年。影片讲述了由于连年的内战,莫斯科街头聚集着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因为无人看管,这些孩子变成了专事偷盗抢劫的流氓,城市流浪儿童因此成为当时苏联国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苏联政府对待这些作奸犯科的流浪儿,不是用暴力惩罚,而是通过互助公社的形式,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然而,对流浪儿的改造并非一帆风顺。春天来临,冰雪融化导致互助公社的原料运输中断,流浪儿们旧态复萌,开始大肆破坏机器,有些人又重新回到了从前的犯罪帮派。就在此时,负责指导这群孩子的塞尔戈夫从莫斯科带回了一项新的任务:修建一条连接公社和市镇的铁路。塞尔戈夫和大部分不愿意继续堕落的孩子精心策划,一举摧毁了犯罪帮派的阴谋。通过集体合作,这群曾经的流浪儿最终完成了铁路的修建。然而,就在铁路筑成的当天,这群孩子的领袖穆斯塔法却被此前操纵流浪儿童犯罪的帮派头目杀害。影片结尾时,火车载着年轻英雄的遗体奔向盛大的通车典礼。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生路》显然带有从默片向有声电影过渡的色彩。作为一部有声电影,该片中却穿插了若干字幕,这显示当时苏联电影人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有声电影的创作规律。《生路》给人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其中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手法,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早期影片。另外,这部影片还表现出浓厚的苏联意识形态色彩。不同于将观众缝合进叙事中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生路》的开头和结尾均有一位威严的权威人士慷慨激昂地对着观众宣讲苏联针对流浪儿童所实施的改造政策与巨大成就。 无论是在苏联国内,还是在海外,《生路》均获得了很高的电影史评价。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在其编纂的三卷本《苏联电影史纲》(1959)中认为:首先,作为苏联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艺术片,《生路》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其次,该片是录音质量符合最严格音响要求的第一部影片,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城市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再次,《生路》是第一部以人物及其性格作为主要艺术对象的电影作品,在苏联国内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当然,苏联官方的电影史学者亦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部影片存在的缺点:“影片中的言语还显得有点拘束。作者仿佛还害怕言语。《生路》中的对话不多,而且过于简略。编剧和导演还不敢摆脱无声电影的传统,因此影片中的字幕在数量上要比人物所说的话多得多。”④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的《世界电影史》(Histoire du cinéma mondial,1979)一书则称赞《生路》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电影新黄金时代未开始之前“第一部优秀的影片,同时也是最光辉的一部影片”⑤。作为著名的左翼电影史学家,萨杜尔主要强调的是这部影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纪录片式的手法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尾。美国电影史学者陈立(Jay Leyda)在他那部享誉英语世界的《苏俄电影史》(Kino:A History of Russian and Soviet Film,1960)中对《生路》同样赞誉有加,他指出:“尽管这部影片的‘感伤主义’在当时曾引起争议,但由于其融合了技术、戏剧性和政治成就而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⑥同样,《生路》在中国亦备受推崇。1962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称赞该片在上海的公映为中国电影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并声称中国电影艺术工作者从这部影片中学到了“新的创作态度和新的创作方法”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