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20)02-0115-09 一、问题提出 1978年,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Dan Olweus)在《校园侵犯:恶霸和替罪羊》(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一书中最早对校园欺凌进行研究,由此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1]。世人给予校园欺凌热切关注主要缘于一个核心假设,即校园欺凌严重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大量研究已然证实,校园欺凌不仅直接伤害个体的身体,还可能引发个体厌学、抑郁、厌世等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个体产生即时性的伤害,而且还容易留下长期难以平复的阴影;不仅对受欺凌者造成显性伤害,而且还可能对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产生隐性的消极影响[2-5]。近些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社会价值与社会规范控制力的下降,个人主义、尚权主义、拜金主义等大众文化的蔓延,以及其它可知与不可知因素的交错影响,校园欺凌呈现发生频率更高、涉及范围更广、行为种类更多、危害程度更深的趋势。加之日益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的推波助澜,校园欺凌事件的爆炸性和破坏性的威力有增无减。由此,在新时期研究校园欺凌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新时期研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欺凌问题尤显迫切和重要,原因有二:一方面,中职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重灾区”。在我国,中职学生普遍被视为“基础教育的失败品”,相对普通高中生而言,中职学生存在更多显性或隐性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加之这一阶段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阶段”(15-18岁),自身情绪管理和自控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种种因素使得该群体极易成为校园的“欺凌者”或“被欺凌者”。近年来,我国中职校园欺凌事件屡见舆论和媒体,部分欺凌事件甚至引发全国范围的讨论,中职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不得不关注的现实问题。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研究非常薄弱。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最早见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关于“校园暴力”相关主题的探讨,此后,研究者或零星介绍国外及境外校园欺凌的现象及治理措施,或浅显交流防治校园欺凌的本土教育经验。直至2015年,我国校园欺凌研究仍未成气候。在2001-2015年期间,以“校园欺凌”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仅能检索出30余篇学术文献。2015年以后,我国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呈井喷之势。尽管学界开始极大关注校园欺凌问题,但关注的对象主要针对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尤其是12-15岁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最近一两年,亦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职学生的校园欺凌问题,如有研究基于浙江省的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对校园欺凌的行为特点和群体差异进行了解析[6]。有研究以职业学校学生在欺凌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利用省域调查数据分析了校园欺凌的性别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7]。但总体来看,对中职学生校园欺凌问题仍有待更多维、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正是在以上所提的实践和研究背景下,本文拟以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为对象,基于“大数据”揭示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真相”,既廓清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真实状况,又剖析影响中职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以期引发学界对中职校园欺凌的更广泛关注,也为中职校园欺凌治理提供有益的实证依据和对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校园欺凌问题研究之父”——奥维斯开发了最早的校园欺凌问卷,即《奥维斯欺凌问卷》(Olweus Bullying Questionnaire)。该问卷分为小学版和初中版,小学版40个项目,初中版45个项目,主要涉及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与同学的关系、是否有过欺凌/被欺凌的经历以及欺凌/被欺凌的频率、自己碰到欺凌事件时的反应、对学校氛围的评估、其他同学碰到欺凌事件时的反应等多个方面[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问卷在挪威主导的全国性的“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OBPP)中得到了长期的严格检验,能够客观反映校园欺凌的真实状况[9]。 在奥维斯卓越性工作的基础上,许多研究机构和组织以及研究者不断根据需要修正《奥维斯欺凌问卷》,并发展了多样化的校园欺凌调查工具。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举办的著名的“PISA”测试(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首次测量了校园欺凌行为,并设计了一份简易的校园欺凌量表[10]。该量表将校园欺凌划分为三种类型:身体欺凌(physical bullying)、言语欺凌(verbal bullying)和关系欺凌(social exclusion or isolation)。所谓身体欺凌,一种表现为以不当的攻击性方式反复地对他人进行殴打、踢踹、绊倒、阻拦、推搡,另一种表现为强行夺取或损毁他人的私人物品,这两种是校园欺凌最为常见和显性的类型;言语欺凌或称为语言欺凌,即用粗鲁的语言欺凌对方的行为,包括辱骂、威胁、嘲弄、讥讽等;相对于身体欺凌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较为隐蔽,表现为故意排斥别人、散布他人流言蜚语等。围绕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PISA”校园欺凌量表基于“被欺凌者”的视角设计了六道题项:①身体欺凌——“我被其他同学击打推搡”;②身体欺凌——“其他同学拿走或故意损毁属于我的私人财物”;③言语欺凌——“我被其他同学威胁”;④言语欺凌——“其他同学对我进行嘲笑讥讽”;⑤关系欺凌——“其他同学故意孤立排斥我”;⑥关系欺凌——“其他同学散布关于我的流言蜚语”[11]。基于这六道题项,测试对象需要根据自己过去的实际情况回答自身遭受校园欺凌的频率,即最近一年所遭遇的校园欺凌发生次数,分为“从不/几乎没有”“一年几次”“一月多次”和“一周一次及以上”四个等级,并依次赋值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