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考古”是近年来形成的有关媒介文化、话语和技术的研究方法。尽管这一方法还没有形成学科,甚至还没有获得一致的定义,但是学者们基本认同“媒介考古学本质上是新历史主义”①并承认米歇尔·福科对该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媒介考古学这一名称就是受到福科“知识考古学”的启发。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对作为媒介的电影进行“考古”,我们会发现,电影的诞生乃是人类复制媒介范式转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电影的艺术身份的确证,乃是这一新兴复制媒介自反式发展的结果;电影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或智能互联网状态下的“弥散”,则标志着媒介范式的又一次革命。进一步要说明的是,用具有强烈新历史主义色彩的“媒介考古学”作为视阈来讨论“电影本体”,已经说明,电影并不存在先验的本体和本质,对电影的规范性描述是随着电影媒介的流变而不断生成的。 一 作为复制媒介的电影 人类历史上的传统复制媒介主要是绘画、雕塑。如果把语言文字的复述功能算上的话,大概也可以算是宽泛意义上的复制媒介。但本文主要是在具象而非符号的范畴里讨论复制媒介,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具象的复制媒介。 西方复制媒介经古埃及的发展,后来在古希腊曾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希腊罗马雕塑所呈现出的复制精准度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中世纪将造型艺术作为象征符号使用,限制了它的再现能力。所以,中世纪的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放弃了透视法探索。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将人们的眼光从超验世界拉回到世俗生活,精确再现又一次成为艺术家追求的目标。透视法的定型使纪实和复制功能成为此后数个世纪绘画的基本价值。富贵人家的肖像画记录着个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追求复制的精确成为了古典绘画的重要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17世纪开始,很多画家采用光学透镜等科学手段作为观察方法,把绘画的精度推向了极致。 19世纪上半叶,现代摄影术的发明把人类的复制媒介又推上了一个台阶。摄影术取代绘画,可以说是人类复制媒介的一次飞跃。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机器开始取代人类艺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摄影术毋宁说只是绘画的复制功能的“量”的提升,而非“质”的转变。因为它依然没有超出莱辛在《拉奥孔》中对绘画的界定。莱辛将绘画确定为空间艺术,绘画的媒介乃是空间复制媒介。摄影术尽管精度是任何绘画不可比拟的,但是它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改变:摄影术依然是空间媒介,它不能复制时间和过程。与此相对,莱辛认为,诗(文学)是记录时间的媒介。不过,遗憾的是,文学又不能记录空间。 电影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电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完整记录空间和时间的媒介。巴赞说:“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臻完善。影片不再满足于为我们保存被摄物的瞬间情景,就像保存得完整无损的在琥珀中数百年的昆虫,而且使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从似动非动的困难中解脱出来。事物的影像第一次也是事物的时间延续,仿佛是一具可变的木乃伊。”②巴赞对电影“时间性”的敏感恐怕还不能简单看作是关于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巴赞讨论电影的时间性是为了说明,电影构筑起了“现实的渐近线”。这让人们将巴赞看作是现实主义批评家。这一粗糙的标签遮蔽了巴赞所关注的艺术现实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区别。巴赞所谓的现实更接近自然主义,要求尽可能地放弃人的主观抽象和主观视点,而呈现出客观世界的偶然、非连续、非中心、非本质的状态。很显然,巴赞对电影的观察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是海德格尔的后裔。早在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中,时间已经是存在论哲学的核心观念。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人)是“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这相对于康德的先验存在的作为主体性的人。主体性的人是超越于时间的现代形而上学产物,而海德格尔的作为此在的人则是对主体性的否弃。人在世间存在着,时间就是在世存在的本原:“在隐而不张地领会着解释着存在这样的东西之际,此在由之出发的视野就是时间”,“我们须得原原始始地解说时间性之为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并从这一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会的视野。”③简单说,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时间的存在,而非超时间的形而上学的存在。时间是人之存在的基本境遇,或者是内涵于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时间不同于从奥古斯丁到黑格尔以来的历史目的论,存在主义的时间是没有目的的。所以巴赞关于电影媒介的时间复制性是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上对主体性的否弃。因为巴赞直接说,“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唯独在摄影中,我们享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照片作为‘自然’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它犹如兰卉或宛如雪花,而鲜花与冰雪的美离不开植物或大地的本源。”④所以我们可以说,巴赞的电影理论是存在主义电影理论。 哲学家德勒兹对此进一步展开深入论述,他的两本电影哲学著作《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特别关注影像对时间的复制。由此德勒兹甚至要求建立电影哲学。德勒兹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时间,如果它通过运动而间接呈现时间则是“运动—影像”,如果直接呈现时间,则是“时间—影像”。运动影像是由连贯的运动构成的。它结构清晰,目标明确,但是时间却是单一的。“时间—影像”则不同,它是“纯视听情景”。所谓“纯视听情景”就是指没有中心聚焦点的客观现实,充满了偶然、生成。德勒兹所理解的时间是非线性的、非连续性的时间,也是非主体性的、开放的时间,电影则充分地呈现了这样的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