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新中国动画片涌现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动画电影人物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耐人寻味,它并不只是仅仅出现在动画领域,而且在整个文艺界也大行其道。1953年10月,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肯定了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以来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批评了文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并提倡“按文艺的特点来组织和领导文艺工作”,①发表了指示:“第一,把文艺思想斗争的重点,从批判资产阶级,转为反对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第二,对创作概念化、公式化的特征、根源、危害做了分析,探索了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的途径。”②不少学者由此展开了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讨论,这是对公式化、概念化问题探讨的发轫。 一、问题的提出 公式化、概念化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新中国动画片人物塑造会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因之,我们需要梳理公式化、概念化的背景及概念。 (一)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讨论背景 不难发现:人物塑造出现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动画电影文本主要来自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这是因为动画电影与童话有着亲缘性关系,“好的童话富有形象和生动有趣的动作细节,作为一种视觉形象艺术的美术片,更可以把童话发挥得淋漓尽致、丰富多彩。”③新中国动画,特别是反应少年儿童现实生活的童话类题材的影片中,人物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尤为明显,这与“新童话”的发展关系密切。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时中央确定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方向是为无产阶级政治和工农兵服务。1953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文代会进一步制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方针,并提出努力学习苏联文艺领域上的经验。因此,我国在1950年代初引进了大量的苏联童话和动画电影。这一指导方针逐渐让童话作家开始将创作内容转移到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上,“新童话”逐步走向了繁荣。然而也有部分作品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1954年举办的“1949-1954全国儿童文学艺术创作的评奖”活动对一部分童话作家的作品给予了肯定,如秦兆阳的《小燕子万里飞行记》获得了一等奖。但会议也明确指出:“目前儿童文艺的创作还不够旺盛,与全国儿童的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相差还很远;另外也有一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倾向,甚至也有个别作品包含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内容,对儿童起了不良的影响。”虽然这次评奖激发了童话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但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儿童文学的产量被要求增加,童话创作中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也愈发严重,严文井对此也做出了反应认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和公式化的人物创作方式已经成为当时童话创作的一大问题——“把现实和政治引入童话固然是正确的,但是当今的童话模式化太严重,甚而至于已经形成了‘狼’和‘小白兔’这样固定刻板形象,没有个性。”④ 茅盾曾说,“好多年来,我们一直反对文艺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⑤可见公式化、概念化问题在文学界普遍存在。秦兆阳在《论公式化概念化》中认为文学中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问题一方面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口号化上:“他们口里说的心里想的,除了生产上和战斗中的一些技术性的名词术语以外,就是滥用壮烈的革命的词语……作者认为只要用这些词句,就可以表现英雄、模范(就可以说明某人是英雄、模范),也就是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⑥1953年起,电影界检讨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问题,主管部门也认为这与片面理解工农兵取向有联系,正如周扬所说的:“文艺为工农兵这个总的方向我们是有的,但是具体的方向不明确。”⑦同样在美术界,公式化、概念化问题也普遍存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术创作中普遍存在‘概念化’和“公式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政策条文的生硬理解与作品的陈陈相因上。”⑧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对文艺界的问题广发言论,进而出现了一批学者发表了对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批判文章。周扬在这一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作报告,指出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我们一方面要和危害文学艺术发展的各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反人民的思想和倾向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和我们的文艺创作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当普遍存在的最有害的毛病之一——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作斗争。”⑨然而,1957年的反右运动打击了一批反对教条主义的批评者,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恐惧情绪,一些文艺工作者无法避免地又走上了公式化、概念化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意识形态语境下文艺生态的两难困境。 (二)“公式化”“概念化”的定义 《人民日报》在1952年5月26日的社论中指出了概念化、公式化作品的特征:“只是把肤浅的政治概念和公式化的故事粗糙地揉合在一起”,而“不是现实生活的深刻的反映,因此,也就不会对群众产生真正的教育作用”。⑩巴人认为概念化就是用空洞的政治概念遮蔽了生活的真实性,片面强调作品的说教作用:“概念化公式化就是作品没有生活内容、没有人物性格的干枯政治术语、政策理论的杂凑”,简单来说“概念化是‘政治加举例’”。或是“仅仅将生活现象的‘外衣’不适当地套在自己思想概念的‘身上’”。公式化即“作品的构成有一定的公式”,如“从落后到转变”的结构模式。巴人认为公式化、概念化人物也可以称作类型化人物,“换句话说,类型化的人物是抽象概念的影子而不是生活着、行动着、战斗着的现实人物的集中表现。”(11)王本朝在《概念化与公式化:1950-1970年代文学的创作困境》一文中认为公式化是人物塑造的具体方法问题:“概念化、公式化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的概念化表达,对人物形象的公式化塑造,或者说是主观地将生活和人物作概念化、本质化处理。”(12)在动画领域,学者松林谈到了概念化、公式化对动画电影的文学性的影响:“在美术片的剧本创作中,我们在强调主题思想的重要性的时候,也必须反对‘主题先行’式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不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然后拼凑故事,这样势必出现生编硬造的痕迹。”(13)由以上对概念化、公式化的定义的讨论,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概念化是某一个政治主题性的概念先行,作者围绕这个概念来塑造人物;公式化是故事剧情按照一个既定的模式发展,或是用一个像公式一样的策略来塑造人物形象。换言之,出现公式化和概念化问题的作品都是由一个“先行”的东西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于公式化来说,这个“先行”是塑造人物的方法;于概念化来说,这个“先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政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