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因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制造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由此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对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扩大市场规模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源泉[2]。 自19世纪末马歇尔对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阐述以来,在国际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下,物流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研究在经济领域应运而生。汤国生提出物流产业的集聚机理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物流服务的柔性,包括预知能力、调整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是物流服务的经济性,包括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密度经济和频率经济[3]。众多学者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在物流产业集聚的柔性机理方面,Pasrlmore认为现代物流的溢出效应加速了区域产业集聚一体化整合,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4-5];钟祖昌基于空间视角,通过对中国31个省及自治区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集聚起促进作用[6]。在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机理方面,Yasanur通过研究货物的运输方式,得出多式联运可以提高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7];John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商贸活动,得出物流产业集群而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8];龚新蜀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辐射省市2003-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9];刘明通过对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出物流产业集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0];赵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效率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11];王健、刘思婧等通过对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检验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12-13]。 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对物流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形成、机理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研究,鲜有学者从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缺乏对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关联性和异质性分析。基于此,本文以东部沿海经济带113个地级市2005-2017年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测算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探讨东部沿海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东部沿海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旨在通过优化物流产业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时空演变分析 (一)集聚度测算及数据选择 常用的产业集聚测算方法有行业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和区位熵系数,其中区位熵是典型的区域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行业的中观分析,反映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LQ[,it]=q[,it]/Q[,it]/q[,t]/Q[,it] (1) 由于目前关于物流产业的界定较为模糊,在物流产业相关统计数据和指标选取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选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的相关数据来测算我国东部沿海113个地级市区域物流发展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研究区域的统计年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物流产业集聚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引入空间计量模型之前,首先要对我国东部沿海113个地级市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度量。空间相关分析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Moran’s I、Geary’s C、Getis以及空间自相关系数。其中,MoranIndex值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空间自相关性判定方法,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来检验某要素与邻近要素属性值在不同空间单元上的显著程度,也是衡量研究对象空间集聚程度和关联度的度量方法之一。本文选用Moran’s I指数,从全域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两个维度分别分析东部沿海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分布特征。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s I)是用来描述研究对象总体上的空间分布趋势,反映了空间上临近或邻近地域间的相似度,本文通过全局自相关指数来测算沿海经济带113个地级市物流产业空间整体集聚水平[14],计算公式如下: I=n
w[,ij](x[,i]-
)/(
w[,ij]
(x[,i]-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