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那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 (一)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历史性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至今已经一个半世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经历了多次高潮和低潮,但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也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已经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并以此指导革命斗争,取得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史上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挑战。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历史经验,致力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开始创立邓小平理论。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在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在十五大修改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史上实现的第三次历史性新飞跃。 (二)邓小平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中国跨进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知道,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思考曲折的原因。我国从1958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间,经济发展缓慢,“文革”十年又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这种状况,迫使我们冷静下来,对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未来进行严肃的思考。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失误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敏锐地洞察时代的变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正是从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国情的全面考察中,邓小平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并开始酝酿着新的理论。历史表明,造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严重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甚至把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作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长期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僵化的体制。在对待国情方面,脱离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实行超越历史阶段和超越客观条件的路线方针政策。据此,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进而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到全方位改革这样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邓小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开启了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从提出这一思想法宝开始的。他在马克思主义精髓这个问题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整体建构,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打破了教条主义与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了革命的创新精神与求实的科学态度的结合,深化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三是在实践中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历史证明,正是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提出,才为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新道路奠定了基础,从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解决了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谱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四)邓小平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发展, 着眼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不断改革的社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体制的僵化,缺乏生机活力,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的这一思想后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文革”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邓小平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决心实行全面改革。他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0、147页、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蓬勃生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集中群众智慧,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改革开放理论,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改革观。改革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