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上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指出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也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列宁也说过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1949年,毛泽东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已摆在我们面前”,“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致力于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建设,强调文化教育工作要协助中心工作并为中心工作服务。 1949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基本方针。1954年,毛泽东提议办中南海机关业余学校。他说:“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建设不好社会主义。我身边的人文化程度都太低,不学习不行。教育不普及,文化不提高,国家就富强不起来。”〔2〕1963年, 毛泽东听了聂荣臻的汇报后指出:“要打科学技术这一仗,不打好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3〕 这些论述表明,革命导师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了科学技术通过提高生产力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并估计到了它对人类未来将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但是,把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这是邓小平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 1.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度,明确指出“基础在教育”〔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亲自抓教育这一基础工作。他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5〕他针对中国比较贫穷、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强调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6〕由此可见, 邓小平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格局出发,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经江泽民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邓小平提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的思想 1977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7〕一言以蔽之,我们要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综合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1988年,邓小平在同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谈话和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8〕 邓小平不仅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而且阐述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认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且使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尽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呢?邓小平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从教育入手,“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9〕首先,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不仅把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积累、继承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而且还担负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重任。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并没有孤立地看待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问题,而总是从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入手,强调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其次,发展科学技术的人才要依靠教育来培养和输送。邓小平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10〕应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再次,教育战线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直接承担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任务。不说别的,单就我国近十年来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奖、科学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来讲,高等院校就分别占47%、27%和20%。由此可见,教育战线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标准上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是智育。第二是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是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以及在批判继承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是运用其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是“劳体结合”的“体力劳动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因此,“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列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12〕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的这一思想并有创造性的发展。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和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3〕这个教育方针强调以共产主义的精神为核心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1939年,毛泽东在为抗大规定的教育方针中又明确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与从事学习的。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抗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既能作战又能做群众工作的抗日干部,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把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放在首要地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而,坚定了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