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1 [文章编号]2096-6555(2019)03-0001-0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96/j.cnki.2096-6555.2019.03.001 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真正崛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始终融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40年来,职业教育自身现代化的探索也经历了从自然进入到自觉推进的转变:既表现出高速增长的规模扩张态势,更表现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断调整优化供给侧结构的趋势;既扎根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和未来。因此,它真正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发展范畴。今天,我们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探讨40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迎接新时代的新发展会有一定启示。 一、不忘初心,牢记现代职教崛起的国家意志属性和发展使命 (一)现代职业教育崛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作出重大的历史性决定,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成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首要任务。因此,有效地推动经济建设,也就成为中国改革的首要目标。从1984年至1985年上半年,中共中央连续公布了关于经济、科技、教育三个体制改革的决定,这实际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则直接阐明了把我国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方针。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改革方针,这是教改的初心,也是教改的使命。这一方针催生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强势崛起的时代已来临。 (二)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和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宗旨的确立 上述现代化建设的布局至党的十四大被正式确立为“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并在教育领域落实为优先发展的举措。为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教育战线提出了一系列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改革开放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根据中央的决定,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探索中国本土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道路,并在南京高职校开启了第一个中德政府间职业教育国家合作项目,打开了职教对外开放的新局面。90年代初,在总结头十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表明职教改革实践已从积累经验开始走向规律性把握的新境界。1996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此法开宗明义:“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标志着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振兴的立教宗旨和发展使命,已经以法律形式体现了国家意志。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开启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早期探索 (一)急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职业教育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早期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大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加快发展,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的外向型经济和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结构形态。为了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教改方针,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并设计了高中阶段实现普职比1:1的行动目标。江苏率先行动,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普职比达1:1,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类型的一类教育,突破了规模制约而获得了崛起的数量基础。同时,为了补偿“文化大革命”中失去入学机会的职工,各地又兴办了一批成人学校,与独立学校一起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多种方式开展了补偿性学历继续教育,从而使我国教育宏观管理分类标准中第一次列入了成人教育门类,预示着我国未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战略意向。 (二)世纪之交的信息化、全球化潮流催生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世纪之交,我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出现了又一次工业化的发展高潮,在其发展动力上呈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信息化拉动工业化形成了新型工业化态势,二是我国主动承接世界科技,产业转移形成全球化态势。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又有了新的内涵要求,集中总量规模急剧扩大,专门人才层级提高和专业技术水平升级,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掀起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其发展标志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从2008年起,全国连续4年大扩招,总扩招350万人,使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普职比又回到了大体相当的格局。其次,加快调整专业结构步伐,服务产业升级。例如,江苏在20世纪末发展低谷期,预测产业升级发展前景,超前布局6大类专业的调整,现代农业、机电一体化、信息化商业业态等率先行动,待经济恢复性增长一开始,新专业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再次,及时把握好办学层次升格,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关注上下层级教育的衔接沟通和相应的体制性配套改革,形成了体系性、整体性的理性发展方式。 (三)因地制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城市、企业三大教育综合改革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