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9)06-0076-12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红利。GDP在2010年超过了31年来一直占据第二的日本,直逼美国。同时通过中国安全与发展战略大布局、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上合组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节节攀升。而另一方面,在文化和政治领域,中国依旧比较保守。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GDP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不过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收入差距在扩大,阶层分化愈加严重,社会不确定性在上升。 在国际层面,一方面,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浪潮一直暗流汹涌。鼓吹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后举世哗然。萨德入韩以来中韩关系直降冰点。更不用说日本至今依旧朝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可见即使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利益也是各国政客和民众思考国际关系的主要出发点。 本文的研究问题便是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传播背景下,NHK作为日本主流电视台,在涉华纪录片中呈现了怎样的中国底层影像,其呈现形式有何特点。以往研究偏向于此类纪录片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以及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影响,本文试图摆脱这种基于国家利益的研究态度,将评价标准还原为纪录片是否真实地呈现了拍摄对象的生存境况;或者说,NHK对中国不遗余力地进行底层叙事有何深意。同时,本文将另辟思路,探讨当相关纪录片回流中国后,国人针对这一底层影像产生了怎样的舆论反馈,这些舆论形成对中国主流媒体的底层叙事是否带来影响等系列问题。 二、理论阐述 (一)底层研究与中国底层 底层(subaltern)一词源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当时为了避开审查,葛兰西以新词汇“subaltern classes”来指称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农民,在文化政治范畴上同时也包括北部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无业者等无产阶级同盟。 底层研究主将古哈对“底层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底层指的是南亚社会中被宰制的或处于从属地位的下层,不论是以阶级、种姓、年龄、性别和职位的意义表现的,还是以任何其他方式来表现的[1]。从他对底层概念的界定以及补充说明上来看,他是根据“精英”来界定底层的,即不具有精英特质的人就可以称为底层。 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印度庶民学派。这种由印度历史学家开创的研究路径之所以受到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底层史观”,这种历史观是印度知识界对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精英主义史观的反思与批判[2]。印度底层研究的核心人物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一再强调,并非底层研究者使底层问题得以浮现,而是在特定的环节和领域才使问题有机会浮现[3]。 查特吉在《关注底层》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印度民族主义的历史观长期被精英主义所控制,其中既包括殖民主义精英主义,也包括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精英主义。底层史观的目的就是要反对这两种精英主义。”查特吉的文章同时指出,底层研究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研究的中心问题由“什么是底层真正的形式”转变为“底层如何被表述”[4]。因此,近年来底层研究的基本取向就是放弃精英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视角,试图去倾听那些被忽视的人的声音,如农民、工人、特殊困难群体和散落无组织化的人群。作为一种重构历史与现实的全新价值取向,底层研究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呈现与解释历史[5]。 影像记录就是一种呈现与表述,一种以声画、光影、图像、文字等综合手段讲述历史现场的表达。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大众文化浪潮中,来自底层的弱势与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曾经是大众纪录片与独立纪录片最核心的内容。 国内底层研究的高潮是在2004年末,当时《上海文学》《天涯》等杂志相继推出关于“底层表达”的讨论。但这一讨论主要是文学领域的。记录片领域的底层影像则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纪录运动”。 “九十年代中国最大和最触目的社会问题就是大批工人下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形成民工潮。中国社会中数量最庞大的两个人群:工人和农民,他们的命运因社会转型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工人阶级曾经是社会无可置疑的主流人群,工农联盟是由宪法规定的国家政治主体,但是他们今天却变成了大众传媒和影像中的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群。”①[6]20世纪90年代的独立纪录片,导演的拍摄视线一直下移,那些来城市寻找机会的打工者的遭遇、四处游荡而无处安放灵魂的漂泊者的故事都成为导演们最心动的选题。 印度的底层研究对今日中国的阶层分析是否有参考价值?比如说,印度的底层研究者始终视农民为最具底层性的阶级,站在农民的立场来考察统治和从属关系,展示农民在印度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过程[7]。对转型期中国来说,底层社会尚处于不断被创制的过程中。虽然研究者并没给出一个明确的关于“中国底层”的概念界定,但是,从历史到今天,中国农民所遭遇的压迫以及今天在市场转型过程中的边缘状态,都符合我们认知上的“底层性”界定。在今天中国极其复杂的语境中,与底层相关的概念,除了农民,至少还包括务工者、农民工、群众、弱势群体,甚至女人,以致时下最具有网络气息的“屌丝”与最具生活气息的“蚁族”都具有一定的底层意蕴[2]。但是,如果底层社会不仅无法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实现向上流动,而且还在市场化大潮的裹挟下不断被生产出来,那么社会势必日益固化并失去弹性从而断裂和碎片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