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估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面临的主要矛盾,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能否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九五”规划乃至2010年的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以下两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分析。 一、关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主要矛盾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从总体上说是很好和比较好的。经过三年多的宏观调控,1992年以来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已经消除,1996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前几年两位数以上降到了近10%的水平;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人们基本上可以承受的水平,年环比6.1%,第四季度不超过5%;农业连续两年丰收,供求关系显著改善,对稳定经济和物价起了重要作用;国际收支平衡情况良好,国家现汇结算已超过1050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占第二位;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财政金融状况基本正常;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很大进展,在一些领域中已经接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不仅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和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而且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国内各方面的好评,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瞩目与重视。 但是,在上述形势大好的同时,我国经济中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有些可以说还是比较严峻的。这些问题,除了人们经常强调的:通货膨胀的危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压力相当大,农业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城乡、地区和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等,搞得不好还有可能引起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以外。要实现党中央所要求的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还有两个突出的矛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在宏观经济方面,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1)社会生产增长率虽然较高,但销售率明显偏低。如1996年全国工业品的产销率只有96%左右,比应达到的水平低3个百分点左右。(2)大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到1996年底为止,我国有93%以上的商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状态,到1995年已有2/3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3)企业产成品库存不断增加,商品积压日益严重。据对全国38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到1996年11月底,产成品库存累计达5400多亿元,比年初增加800多亿元,大大超过了合理库存的需要。不但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社会资金循环的极度不畅。1996年全年各金融机构虽然新增各项贷款1300多亿元,但由于绝大部分都变成了库存积压,企业间的资金拖欠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200多亿元,总额已达9200多亿元,比治理整顿后的3000多亿元还多两倍。 二是,在微观经济方面,国有企业的效率效益严重偏低。主要表现在:(1)消耗水平多数上升,工业增加值率很低。据最新公布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同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的单位消耗指标,上升的占51%,下降的不到一半;工业增加值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从36%下降到24%,每年平均下降达1.2个百分点。(2)企业亏损急剧增加,利润率大幅下降。1995年比1985年,盈利企业的盈利总额只增长了1.9倍,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却增加了28.6倍;致使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从11.9%下降到3.1%,资金利税率从19.4%下降到6.4%,即10年时间内都分别降低了2/3以上;到1996年第一季度,全部国有企业的利润与亏损相抵,第一次出现了盈不抵亏的局面。(3)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高,资金周转速度越来越慢。在1985年以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到40%,到1995年清产核资结果已超过70%;流动资金的周转天数,1985年只有150天左右,到1995年超过了230天。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国有企业本身运转越来越困难,濒临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的越来越多。据调查统计,现在国有企业需要破产的按户数计算已占1/4左右,已经停产或破产企业的下岗职工,到1996年末已达960多万人;由于国有企业占有或使用着我国各种社会资源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如用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金贷款,至今一般仍占全社会资金的70%左右,国有企业的效益效率不高,也就必然带来我国整个经济的效率效益不高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明显不强。 上述两个方面:即从宏观上看,整个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或基本平衡;从微观上看,企业是否有很高或比较高的效率和效益。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形势的综合反映,也是要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不断研究解决的重要任务。宏观经济的研究目标,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平衡协调问题。出现了经济过热,需求膨胀供给短缺,是一种不平衡,必然带来整个经济紧张和物价上涨,应该加以合理抑制;反之,如果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过大,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同样也是一种不平衡,也势必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微观经济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如果企业效率效益普遍不高,整个经济就很难有效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两个问题,前面所讲的几个可能继续带来经济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也难以真正缓解和克服。如: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已经不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主要是结构型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的最有效办法,是靠企业提高效益效率加以消化,国有企业效益效率低下的局面不改变,这种通货膨胀的威胁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关于就业问题。由于就业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劳动就业的载体,即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和建设规模的大小,宏观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微观经济的效率效益低下,都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就业的巨大压力势必也很难减轻。关于农业薄弱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除了应继续推进与完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是要增加国家的投入。由于宏观上有效需求不足,积压浪费很大,微观上国有企业效益不高,上交利税增长很慢,财政连年入不敷出,国家投入当然也难以有大的增加。关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一般比较容易接受的办法,是对原有既得利益基本保持,主要通过增量部分来适当调整。由于上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重要问题的存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量不可能很多,要较多较快地调整收入分配的差距,势必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