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五”时期到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提前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分析,可进一步明确了财政在逐步摆脱自身困境的同时,怎样肩负着改革与发展的重任,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相关的重要影响。 一、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环境因素分析 1.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 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大规模战争和外敌入侵的可能性不大,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世界除了极少数国家和地区面临政治动荡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国家可支配财力和经济实力成为政治实力的基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围绕经济竞争来进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继续加强。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互利的作用将不断扩大。财政活动的范围将随之扩展,组织收入的能力将明显得到增强。 从国内经济增长因素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活跃期,可持续到下世纪相当一段时期。预计“九五”时期经济平均增长9 %左右,下世纪头十年平均增长8%左右。 这首先是由我国的需求因素决定的。从消费需求看,我国人口众多,总体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消费需求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农村需求潜力远未开发出来。目前国际资本看中的,主要是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从投资需求看,改革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带动的,今后投资需求的潜力仍很大,我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投资,同时还要扩大消费品生产。根据已往的经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40%可转化为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市场的容量。从国际需求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今后在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方面,仍有较大的潜力。其次,我国有很高的储蓄率和丰富的劳动力,加上积极吸引外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条件和人力资源。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为财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财源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为振兴财政奠定体制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有一个规范化的财政体制和强有力的财政运行机制,财政规模必然随之扩大。特别是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将为财政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 2.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速度效益型”增长。要通过比较快的经济增长带动效益的增加,结果产值增长较快,但效益并不显著。财源建设主要依托效益的增长,若效益不高,财政收入增长就十分有限。这就是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未摆脱粗放经营的羁绊,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偏低的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任务仍很艰巨,这些都将制约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同步增长。 (2)受国民收入分配继续向个人倾斜的制约。改革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2.8∶16.1∶51.1变化为1995 年的13.4∶17.5∶69.1,出现了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个人倾斜的趋势。今后个人消费开支要逐步加大,包括原来主要由国家、企业开支的社会保障费用和住房费用等,要逐步转向主要由个人来开支,一些政府补贴性服务的项目将转向有偿服务,个人消费和储蓄的程度还要提高,增加收入的压力还很大,预计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在国民收入大规模地向个人转移的时候,国家税制结构的设计仍主要是向企业征收,向个人征收的税种仍很薄弱,短期内无法有效地调整。今后若干年这种分配格局仍将制约着财政收入的增长。 (3)受人口膨胀的制约。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农业基础薄弱, 是一个基本国情。今后每年净增人口将达到1500万左右,要吃掉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1 /4 。 由于人口多, 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000元,人均财政收入只有500元,在世界上处于很低的水平。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今后青少年教育、老年人保障、安排就业、加大农业投资等,都对财政开支形成巨大的压力。 (4)受国有企业发展的制约。目前国家财政收入的60 %取自于国有企业,财政状况受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较大。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比较突出,困难不断加大,是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今后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如增资减债、兼并破产、减轻社会保险负担、公平税负等,财政都要拿出一定的钱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这些都将导致财政的减收增支。只有在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机制理顺了,效益上去了,财政收入才有较快的增长;但要换取这个结果,仍需时日,财政要先付出一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