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有大型企业大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特别是三线大型企业,由于身背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加上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诸多局限,改革和发展步子很难放开,至今未能摆脱效率不高和效益较差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除了思想观念和主观努力存在差距之外,缺乏改革成本的足够投入也是一个重要缘由。改革成本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已经成为企业改革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改革成本的成因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应专门从事经济活动,在发展生产、增加效益方面的投入主要是生产成本,而且不应超出凝结在产品上的必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否则企业赢利就无从谈起。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有企业并非是单纯的经济组织,许多企业不仅身背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而且在履行社会职能方面承担了许多义务,即在办学校、办医院、办食堂以及办社会的其它方面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象我厂——东方汽轮机厂这种地处内地偏远山区的三线大型骨干企业,由于当地缺少必要的文化设施和福利事业,工厂每年用于教育卫生、生活后勤、文化娱乐和治安保卫等方面的费用占了整个企业开支的很大比重。这种属于典型的社会成本,由于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无力解决,长期以来就一直由企业负担。 现在发展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不能再依靠国家吃大锅饭,而要对生产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的社会成本就成了突出矛盾。到底是把它转交社会,还是继续由企业负担,或者是由社会与企业共同分摊,这些都需要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妥善解决。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在“广就业、低工资”方面的负面效应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目前富余人员已达3000 万人, 几乎占了全社会产业职工的1/3,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国有企业。我厂作为国家研制大型火力发电设备的大型骨干企业,尽管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密集程度都很高,但因长期面对社会待业人员和职工子女的就业压力,企业冗员和人浮于事现象也日益增多。由于多年来社会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企业不管有什么岗位和专业的特定要求,对于职工子女的就业都难以拒之门外。至于国家政策性安置的复转军人等社会就业人员,企业更要按政府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全数接纳。所以这些,都使国有企业很难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就更难保证。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要按照效率和效益的要求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国有企业不应再背着历史包袱、社会负担和富余人员进入市场,更不可能拖着旧体制造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重负赢得竞争。所以,即使象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成本不是很大,由于都要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内部许多对生产力发展没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作用的结构要素也将被分离出来,这些又会使企业的冗员队伍与社会成本进一步积淀和膨胀。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总是伴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地分离和发生,从而转化为企业和社会都应支付的改革成本。 二、改革成本的主要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得到了许多实惠并获得很大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付出了巨大成本。这种成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为解除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所需付出的成本。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国有企业背包袱办社会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但是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应当指出,由于社会配套改革的相对滞后,职工养老保险、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很不健全,国有企业已经担负的教育、文化和福利事业还不能推向社会,这种状况在今后一段时间不但不会有根本改变,甚至还有加重的趋势。象东方汽轮机厂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目前除了不得不管职工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之外,还在办社会的许多方面遇到双投入的新的困难:企业本来已经办了学校,但还要上交教育费附加;企业本来已经承担了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却要以几乎相同的数额再支付地方社会保险统筹费。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不仅耗费了大量成本,同时也积累滞留了大量冗员。据统计,目前全国国有企业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已达2000万人,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离退休职工越来越多,这两类人员合在一起几乎占了国有企业员工总数的将近一半。企业为这支庞大的队伍不仅每年开支上千亿元的工资,而且还占用上万亿元的资产,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无效投入大为增加,为社会所承受的成本负担更加沉重。 2.为推进企业内部改革和转换机制所需付出的成本。国有企业90%以上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成的老企业,它们相对于新企业和“三资”企业以及其它企业来说,无论在生产力要素还是在生产组织结构方面,都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不利因素。其中,有大量的生产设施和技术装备已经老化,急待更新、换代和改造;而且由于生产组织结构是按计划而不是按市场配置,既包括企业职能又包括社会职能,还得与各级政府部门对口衔接,机构臃肿的情况就十分突出,更需要重新改组、改制和改造。所以,调整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既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又是投入改革成本的重点所在。象我厂这样研制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和其它基础装备的三线骨干企业,本身就是技术、智力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职工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更应体现精干高效的要求。但是,由于工厂大都建在偏僻地区,使得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两个方面的特殊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差而造成生产成本高和级差收益低,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影响甚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环境而造成队伍不稳和人才流失,使职工的队伍结构更难优化。多年来,企业既缺乏吸引能力而出现人才流失,又缺乏分流条件而造成冗员滞留,从而出现了越是流失人才就越是积压冗员的马太效应。而且,三线企业所在的地区一般都很狭小,缺少发展第三产业的足够空间,甚至连职工从事第二职业的条件都很有限。这样,企业在开渠放水和减员增效方面就存在更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只有在人员下岗分流的政策待遇等方面投入相应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