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以后,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八五”期间和1996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且是改革以来经济波动幅度最小的一个时期,国家综合实力有新的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经济中出现了改革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了某些具有中长期意义的新特点、新趋势。重视并深入研究这些新变化,对准确地把握和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变得更为突出和复杂,使宏观调控的可选择余地缩小。例如,近年来的高通货膨胀,70%左右的份额是由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涨价所致,是因为农业出问题了,其实质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育和发展的条件下,城乡之间、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深层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同时期投资品价格还有所回落。即是说,这是一次结构性的涨价。又如,去年以来物价和增长指标表现不错,但企业产销率下降,积压严重,亏损增加,以往“速度效益型”的情况正在改变,出现了所谓“宏观报喜,微观报忧”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和企业明显分化,相当多数量竞争力差的企业市场份额下降而陷入困境。由此而产生的困难并非采取简单的宏观措施如放松银根所能解决问题的。 2.在非国有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剧。进入90年代以后,国有经济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持续下降,目前均降到了30%左右。相应地,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富余职工安置、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过度负债等难点问题的解决未取得大的突破,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转轨迟缓,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去年一度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净亏损。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紧迫性较以前更为突出。 3.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除去七千万贫困人口外,城乡居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城镇和部分较富裕的农村正在向小康水平过渡,有的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城镇居民家电拥有率已经较高,但在向以住宅和轿车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结构的升级中遇到困难。由于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在住宅和轿车进入居民家庭的起步阶段,近年来反而出现了轿车和住宅积压滞销的局面。去年取消保值补贴和两次减息,并未对居民消费形成明显促动。消费结构升级中可能出现的“瓶颈”将会对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不利影响。而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其消费水平与城镇有一个较大“断层”。近期农村收入明显增长,消费增幅与城镇大体持平,这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或许是一个契机。 4.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发生着具有重要意义的调整和变化。纺织、煤炭、军工、森工等行业连续多年亏损,电力、邮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有了长足进展,电子、汽车、石化、建筑、拥有先进技术的机械等行业正在成长为主导产业。90年代以来,重工业的增幅曾一度超过轻工业,今后这一趋势仍将出现,使我国进入国际上所说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而在一些行业内部,以往分散、重复、小规模的状况由于市场竞争正在得到改变,排名居前的几个品牌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这种生产和销售的集中过程最明显地发生在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行业。钢铁、汽车等行业这种变化也已开始。反映到市场销售上,名牌优质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分化日趋明显,前者畅销,后者则积压严重。这表明由于产品短缺从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基本结束,开始进入追求质量、名牌,产品明显分化,在分化中推动产品升级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普遍供过于求,产销率下降,而滞销品中主要是非优质,名牌产品的现象必然发生。几个排名靠前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规模经济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在同行业中数量占多数的其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导致亏损面和亏损额的上升。但是,由于存在着多种退出障碍,这些企业又处在“劣而不汰”的状况。 5.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再次引起人们对农业问题的普遍关注。经过一个时期的价格上升后,我国部分粮价已经超过国际粮价水平。去年以来,随着粮食供给的增加,粮食的市场价格有所回落,棉花则大范围的调拨迟缓,其他农产品也不同程度出现了“卖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农产品今年有可能减产,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农产品波动之中。由此直接提出的问题是国家如何通过价格保护和实物调剂减轻波动,深层次的问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分散的小农经济,与日益扩大和复杂的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组织形式加以联结,由此所要求的组织创新,不仅对理顺农产品的产销渠道,而且对向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对提高附加价值的农产品深度加工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的问题还有中国粮食供求与世界粮食市场的关系,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贸易条件等。 6.我国的对外贸易一些年来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去年由于基数过高、政策调整的原因有所减缓。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比重下降,加工贸易比重已超过一半。技术含量、附加价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地位上升,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其份额不会也不应降得过快。我国进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40%以上,近年的经验表明, 对外贸易已成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引进外资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某些行业外资进入中具有战略控制意图的行为引起关注和争议。如何通过更好地利用外资推动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已成为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