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保持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稳定作为全党工作大局的首要着眼点和基本要求,一切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因素都要坚决排除。当前,影响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的不安定因素集中表现在: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二是民族分裂活动、宗教中的非法活动和各类邪教组织的发展蔓延;三是社会治安态势仍然严峻,大案要案数量在增长,恶性程度在增加;四是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处在多发、高发阶段;五是因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突发性事件。这几类不安定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很可能酿成大问题。特别是在一定条件下,这几类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会形成更加复杂的局面。对此,各级党政领导务必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做到居安思危。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机制。社会稳定机制是社会运行机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机制。它包括社会控制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宣泄机制、社会预警机制。 (一)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控制机制具有及时、有效防范和控制由个体和社会系统自身内在矛盾而引起的偏常行为功能,包括硬控制系统和软控制系统。体现国家权力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法律、法规,以及各单位、组织、团体制定并要求其成员遵守的行政纪律、规章制度等等,属硬控制系统;道德、习俗、舆论等等,属软控制系统。硬控制系统和软控制系统在对社会的作用过程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社会硬控制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一整套管理、控制社会的制度。硬控制系统的构成是:行政管理、法律控制、纪律控制、国家机器的强力控制。软控制系统则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为基础手段,用社会所确认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原则来制约和匡正社会成员的行为。软控制系统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民俗、道德、社会舆论、宗教等等;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一种具有强大社会控制力的软控制工具。 我国社会控制机制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及时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有力打击刑事犯罪和各种经济犯罪,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教育,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监督机制 社会监督机制具有发挥社会成员的政治和社会参与能力,体现民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全社会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七种监督形式:党内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各民主党派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目前我国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已经建立起来的监督制度,有的尚不能正常运转,效果不理想,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专职监督机关的权限和领导体制,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纪检、监察部门缺乏威慑力;大众传媒等舆论工具对某些人或事的曝光,常因种种原因而受到指责;群众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举报、投诉渠道单一,手段陈旧。对党政干部的监督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协调的、独立的运作机制。 我国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方向是:逐步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对党政干部进行有效监督,形成一个上下左右相结合的监督网络。 (三)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机制具有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使全体社会成员有良好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功能。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能使个人的消费能力从工作年龄向退休后转移,从就业阶段向待业、失业阶段转移,能使社会消费能力从高收入群向低收入群适当转移,从健康者向患病者转移。这是一种特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机制在调和社会矛盾、缓解社会问题中具有巨大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做到基本保障社会化、补充保险市场化、社会救助制度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原则是:保障范围、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此外,还应当注意瞻前顾后,立足当前和面向未来相结合,实行社会保障的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 (四)社会宣泄机制 社会宣泄机制具有调节社会情绪与社会心态,使不利于社会安定的情绪性力量得以舒缓和释放的功能。社会矛盾和冲突经过经常性的“微震”释放能量,可以避免发生由于矛盾集中在某一断裂点上而出现的“共振”。如果说,社会控制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是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消源,那么,社会宣泄机制就是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泄流。 社会宣泄的方式有言语宣泄和行为宣泄。言语宣泄的具体形式有:怪语、牢骚、民谣、顺口溜等等。行为宣泄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行为宣泄的形式有请愿、上访、街头静坐、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