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瞄准今后长期发展的明智抉择,但从“科教”到“兴国”需要经历科教的开发、利用等若干阶段的投入与努力才能实现,而作为其中之本的教育投入在我国所面临的现状并不乐观。本报告对教育投入的基本情况与结构性变化作了量化分析,并对我国今后教育投入特别是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政策方向进行了探讨。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投入的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持续增长,1995年达到1878亿元。通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等数据分析,可以观察到我国近年来在教育投入的结构上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第一,教育投入长期低水平徘徊。我国的教育经费从绝对值来看改革开放后确实增长迅速,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增长速度却是相对缓慢的。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国家财政近年来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教育投入的整体水平受到直接影响。今后我国不仅为了达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9 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需要增大教育投入,而且提高现有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尚需继续注入大量的资金。特别是教学条件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对儿童素质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一个在较差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即便得到知识,也很难想象他对周围世界、周围事物具有积极认识与进取的态度,在对掌握到的知识运用上会有一定的折扣。应充分认识到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对我国人材培养、人的素质提高所带来的制约。 第二,多渠道筹资的市场化格局业已形成。由于国家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不足,自然产生了导入民间资金来补充经费的动力。这里有个人与单位捐集资等非市场化行为,比如“希望工程”,但大部分的民间资金还是以市场活动的形式由供需双方通过交易来导入的,比如学校广开经营门路,通过校办产业、社会服务创收、收取择校生与各种费用,租借校舍等,来筹措不足的经费〔1〕;再有学杂费的增加; 另外民办学校的比重也在提高。公共资金〔2〕在教育投入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由1990年的81.6%降到1995年的70.4%,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民间资金在教育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成为现今教育投入的热点话题。 从整个中国社会来看,更多地准备投向教育的资金是存在的,但这笔具有潜在可能的资金正在通过市场流向教育,而且是效率较高地分配到教育上来,这也是现阶段通过财政的收缴与分配所难达到的。市场确实调动了供需双方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但享受其益处的对象却是有局限性的,集中在具有经济实力的地区与阶层。教育是否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很大程度取决于大众的经济能力提高以及对教育数量与质量的要求提高。 这个特征从各地区多渠道筹资的情况可以得到确认。我国地区间的多渠道筹资现象各有强弱,根据1994年地方所属教育机构〔3 〕的教育经费收入情况来看,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中民间资金所占比重不大,依靠公共资金比例达80%以上,中部地区公共资金比例降至75~80%(湖南、湖北、河南除外),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民间资金所占比重则较大,公共资金在75%以下,广东只占60%,越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越呈现出导入民间资金的活跃状况。总的来说,多渠道筹资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容易实现,增加了向教育的投入,替代财政对教育投入的部分不足,而欠发达地区受惠于市场化的部分则较小,依然要依靠公共资金。 即使在发达地区也显示出民间资金通过市场流向教育时的不平衡现象。以笔者对北京某原重点小学进行的案例调查为例,该校1995年教育经费支出200万人民币,其中60%多是通过各种渠道自筹的民间资金,而且每年都在增加,生均经费达2100元,高于北京的小学生均经费2 倍多。这说明民间资金是向初期条件好的教育机构流动的,而吸收来的资金又改善了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吸引新的资金的势能,进入良性循环。相反,初期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则越来越陷入经费不足的恶性循环。因此,教育的市场化具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条件好的部分特别活化的特点,并不是不分地区、都能卓有成效地吸引资金。这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致的。 第三,民间资金对于教育基建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来的民间资金根据各级政府的规定以及提供一方的意愿,一般定向使用的性质比较强,但也有一定的范围分布。通过比较公共资金与民间资金的用途,可以大致归纳为,公共资金主要用于事业费的个人部分,用以保证最基本的教职工待遇;事业费的公用部分,即维持基本教学活动的经费由公共资金与民间资金分担,公共资金稍占多半;轮到基建支出,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民间资金就占到一半以上。进入90年代后,公共资金的增长主要用于追随教师工资等劳务费的上涨,民间资金的导入才确保了教育基建的不断投入,而且还稍改善了事业费过大、基建费过小的比例关系。 民间资金在各地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就地方所属教育机构来看,由于中西部地区民间资金的筹集并不多,教育基建还主要依靠公共资金;中部地区除了四川、陕西、湖南、湖北也基本同样;东部地区则在基建中大量地导入了民间资金。由此可见,民间资金流向教育的不平衡,不仅使当年教育经费的差别可能扩大,还可能促使存量的教学条件的差别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