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的意义及其影响 在1950—1980年期间和在80年代以后这两个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别。1950—198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主要依靠本国的自然资源条件,能源、原材料和农业方面的发展。其需求则以国内市场为主,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并且这些国家都拥有大量低工资的廉价劳动力,出口相对技术水平较低的制造业产品。同时逐步地提高其制造技术水平。 进入80年代后,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迅速发展,制造业本身工艺过程的变化,导致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发展和扩大,这也造成多数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在这一阶段,工业化的方式已完全改变。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基于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比较优势难以维持其竞争力,从而需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21世纪,这些国家能不能从依赖传统天然要素条件转向依靠一些新的因素,是它们工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家素质,创新技能,技术水平,以及对外部市场的渗透力等因素的重组,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往往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跨边境非资产形式商业合作等外部联系而得以加强。 全球化的实质,是全世界经济进行结构方面的调整与转换。这一过程影响和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全球化: (1)市场范围进一步地由一国或一地区的内部转向全球。市场包括两方面,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就产品市场而言,对于我国这一从计划经济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以及其它一些转轨国家,国内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一体化市场的情况下,迅速开放,而对全球性的市场,在商品市场方面必然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而对要素市场(包括人力资源、技术状况等)来说,全球化的趋势是把要素也由过去的在一国内配置变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所谓市场经济其根本点是按市场原则配置资源,这就要求资源在条件最好的地方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或大公司都在为适应这一全球化的市场,进行产业的重新组织。如发现一些原先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其总部进行的活动更适合到其它国家进行,这些公司就会将它们的组织结构分散到其它地区,即所谓delayering(层次的分散)和outsourcing(外配资源)。这对于我们这样市场很不成熟的国家将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2)发展中国家传统上依靠劳动密集优势和天然资源优势,它们自己本身也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即我们所说的产业结构调整,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经济竞争方面的新形势。 二、工业化的新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的工业化呈现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1)这一新模式的核心是技术进步的加速,它成为将来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的决定因素; (2)发达国家大企业的重组; (3)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外资的流动和外贸的联系进一步地加强; (4)全球工业重心从传统的发达地区转移到东亚、东南亚区域,如日本、中国、以及其它新兴工业经济国等,它们在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5)由于生产企业的发展,也相应带动了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6)东、中欧的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 (7)某种程度的区域集团化,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亚太经合论坛(APEC)的兴起; (8)工业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和新要求; (9)中小型企业在工业发展、出口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于其创造就业的社会发展意义。 三、工业发展性质的变化 工业发展本身的性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过去30年间,全球工业的增长速度在逐步放慢。在60年代的工业增长是年均6.2%,70年代为3.6%,80年代是2.9%,在1990—1995年间降至1.9%。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相反,其制造业增长的相对速度较快,制造业的份额是上升的。特别是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次大陆),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其它地区。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工业增长情况稍差。 无论是对于工业化国家还是对于处于结构调整中的国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夕阳工业的增长速度放慢,而高技术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增长速度日益提高。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在吸引外资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合资企业,非资产形式的联系,和国际大公司的联系,证明高素质劳动力对于工业增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发展与国外大公司联系的同时,应该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和国外公司的联系和跨国公司的投资,而主要决定于国内企业。更多经验证明,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非常具有活力,所以我们应强调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将这些中小企业联系起来。 四、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影响 前已指出,随着全球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进一步一体化,世界各国间的依赖程度加强了。最近乌拉圭回合协议的通过,将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将由于多种纤维协定的取消而获得收益。虽然实际协议的后果要在2005年之后才能全部体现出来,一般情况看,中国和印度可能从中获得较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