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9)05-0014-07 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其兴衰起落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政策以及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实践变革等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70年来,职业教育学学科从承传中国近代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到引介外国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从改革开放之初职业教育学的恢复重建到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从对自己的“母体”教育学学科的简单模仿到独立学科体系的创建形成,从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理论体系到科学理论反哺职业教育实践,时间虽然短暂,道路虽然曲折,但却不断得以发展、完善并走向成熟。对7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回顾、梳理和反思,不仅能厘清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脉络,明晰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能探寻和揭示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内在规律,对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七十年回顾 1867年,洋务派在福建开办了马尾船政学堂,开始兴办实业教育。如果以此为开端,中国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虽然职业教育的名称几经变化,从近代的“实业教育”“职业教育”到新中国成立初的“技术教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职业技术教育”再到今天的“职业教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但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产业化发展,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与政策,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初创到成熟的华丽转变。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不同时期。 (一)经验积累时期(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迫切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因此着手对老解放区的技术学校、国民党统治区的职业学校以及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职业教育由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建设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新体系,为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虽然近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所形成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并未得到良好传承,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停滞甚至中断,但人们基于对新中国和未来美好生活期待所迸发出来的热情,以及所开展的丰富多彩、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实践探索,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由中央各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以期能够培养各类初、中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1952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要求中央与地方、教育与有关部门实行分级分工管理。1954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对中等技术学校实行全国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提出中央各部应直接领导其所属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再转托给下一层级的机构。1958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半工半读”的办学形式,对此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6年至1976年,我国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全面否定与批判,职业教育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停滞。1971年至1976年,我国中等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得到了恢复和重建,学校在招生数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都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经历了波折之后的职业教育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些都为后来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带来了美好的希望和契机。 (二)模仿借鉴时期(1978-1989年)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197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制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八年规划”,发出了“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向教育科学进军”的呼声[1],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态度面对教育研究。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契机。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调整与发展提高,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撑,我国学者开始翻译引介西方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成果,并尝试模仿借鉴教育学进行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逐渐步入正轨。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翻译引介西方职业教育学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日本仓内史郎和宫地诚哉的《职业教育》(1981);苏联伊万诺夫的《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1982);日本细谷俊夫的《技术教育概论》(1984);德国格拉斯的《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1985年);苏联巴特舍夫的《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1989);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室编译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1988)等。这些译著体现了研究者对西方职业教育学理论进行主动选择和积极消化的意识与追求,在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