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及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国农产品短缺现象已得到根本性扭转,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告别贫困,开始走向小康。 但是,我们不应过高地估价我们的农业及农村经济。 发达国家20-30%的农业人口养活70-80%的城市人口,而我国则是80%的农业人口养活20%的城市人口。尽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民种田积极性得以发挥,但就经营方式来看,我们的农业实际上仍然是一种租放的、落后的农业。其粗放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营分散,规模效益过低。就锦州地区来看,人均耕地仅1.78亩,户均不足10亩。尽管粮食亩产已达近千斤, 但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人均收益仅1850元。农民真正实现小康并非易事。 第二,家庭经营小而全,商品化程度低。就绝大多数农户而言,他们的经营主要是自给性的经营,消费结余部分才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因此,鸡鸭猪狗都养几只,粮油菜豆都种几亩是一种普遍现象,产品的商品率低,同时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利用,难以获得比较经济利益。 第三,耕作方式原始,劳动生产率低。其主要表现为四低:一是技术水平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二是土地利用程度低,大部分土地每年只耕种一茬;三是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低,每年农业有效劳动时间不足两个月;四是产品的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粮、棉、油菜等农产品基本上是未加工或粗加工就出售。 这种粗放经营状况给我国农业带来诸多困扰:一是它不仅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积累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又影响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人才和资金的外流不可避免。据统计,1990年至1995年的“八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1.7元上升到1850元,年均递增18.8%;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67.6元上升到1356.6元,年均递增15.2%。如果扣除物价上涨指数(“八五”期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年均为11.56%),无论是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还是消费水平的实际增长都不容乐观。仅就1995年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来看,在人均1850元的收入中,消费性支出就达1356.6元,占收入的73.3%。余下部分即使全部用于生产性支出,其投入量也是少得可怜。二是将制约“九五”目标乃至未来15年目标的实现。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近20年我国人均耕地已由1.55亩下降到1.19亩,近10年人口年均递增1.36%,粮食产量递增1.2%, 人口增长已超过粮食增长。就锦州市来看,“九五”期间耕地面积减少5200多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000多公顷,而且每年递减有加速的趋势,1990年减少耕地336公顷,1991年上升到512公顷,1994年则达到2481公顷,1995年有所遏制,但仍然达到1555公顷。在人均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九五”期间,我国农民收入要有较快增长,达到小康水平,不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势在必行。 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在河南考察农业时指出:“农业的发展也要靠两个转变。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人口还在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靠什么来满足需求的不断增长呢?农业要增加投入,但靠大规模增加新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状况下如何实现集约化经营,比回答应不应该实现集约化经营更为迫切,更为困难。从发达国家的集约化农业来看,一是其经营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二是技术装备程度高,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因此,其投入产出率高。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中,由于农业人口过多的约束,由于资金短缺的约束,我国农业集约化起点不会过高。一是我们农业技术装备短时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二是经营规模不会达到合理化的程度,现有的家庭经营方式尚不能改变。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探索适合小规模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模式,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实现两个转变的迫切课题。 二、“北宁模式”的启发 “八五”期间,北宁市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展示了集约农业的广阔前景,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和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的集约化道路,在我国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北宁模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专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使农户获得外在规模效益。生产单位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使产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叫作内在规模经济。如果由于整个行业或地区生产规模扩大而改善生产单位的外部环境,使生产单位在信息、技术、市场、交通等方面获得好处,而使其收益增加,被称作外在规模经济。在目前我国农村小规模农户经营尚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虽然不能通过耕作面积的扩大而使农户收益增加,但是通过实行专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却可以使农户获得外在规模效益。北宁市的这种规模经营可以说初见成效。他们对全县农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立三大主导产业:西部山区以林果为主导产业,东部平原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南部洼区以水稻为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分工和区域集中布局。现在全县有棚菜20万亩,年产20亿斤;水果20万亩,1500万株,年产量达2.5亿斤;粮食70多万亩,年产量7亿斤,其中水稻近15万亩。尤其是蔬菜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中安的韭菜、五粮的辣椒、窟窿台的黄瓜、广宁的西红柿、闾阳的茄子等等,年产均超过万吨。这种大规模的专业化经营,一是使农民在信息、技术等方面获得好处,二是政府投资对生产条件进行重点改善,第三也是规模经营的最大优势,就是大批量的集中生产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东北韭菜第一镇”等等,因而这里形成了全国著名的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水果市场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市场也具有一定规模。市场的发展不仅使农民不再为销售犯难,同时在价格、中间环节减少及销售时间等方面都获得了大量的益处。如葡萄之乡常兴店镇,每当在葡萄成熟的季节,每天就有200余辆拖挂车云集于此,将产品源源运出, 农户就地销售,减少了损失,节省了费用。农户每年收入超万元。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已辐射了半个中国,乃至国际市场。规模经营产生了产地型市场,大规模产地市场又把千家万户的小商品生产引进大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