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取得很大发展,80年代即基本解决了温饱这一大难题。这成绩的取得,主要是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科技也起了作用。“九五”期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消除贫困等目标,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动力。但改革以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薄弱,不少地方一度走了一段弯路,造成的损失至今还不为人们普遍认识。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则在实现“两个转化”的引导下,努力扭转这个局面,出现了可喜的发展态势:农业科技在乡村被置于重要位置,尤其是围绕主导产业学习科学、推广技术,增加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不断地提高着农民的整体素质。 总结各地创造的新经验,分析问题之所在,选择可操作的政策措施,逐步使农业靠科技落到实处,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机制和环境,是当前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近期对山东省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搞得比较好、较有代表性的8 个县市(淄博市的桓台县,潍坊市的诸城、安丘、临朐,烟台市的莱州、莱阳,青岛市的平度,威海市的荣成)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文所用资料,除有特别说明者外,均来自这次调查。 一、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靠科学才有希望”,这些论断是十分正确的。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个关键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有组织和有序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向农民和农业经营单位传授知识、技术,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农业气象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现已形成由四个方面力量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体系和队伍。 (1)从国务院农口各部到省、地、县、 乡几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植保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站23万个,农技推广人员137万人,其中国家技术干部、技术员46万多人。县乡两级是主体。 其中乡镇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站18万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数为 105万人。 (2)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的科技推广力量, 这是农科教三结合的主体。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具有“先一步、高一层”的优势,围绕项目抓统筹,点上试验面上推广,特别在人才培训上成效显著。 (3)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加工、 流通企业技术推广队伍,包括各类农场和公司、实体等。这是一支新生力量,具有极强的推广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有企业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一般情况下试验推广经费充分保证,所以,吸引了一些政府农业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的专家、教授前来助企业一臂之力,一些人员调入企业,而更多的形式则是兼职。某种程度上看,兼职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从专家、技术人员方来看,可以不离开原来已习惯了的生活基础、不涉及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的问题,尤其是不脱离大学校园,研究院所的文化、学术气氛,保持自己在学术上的领先地位,同时还深入了生产一线推广了新成果、做了新试验,也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从农业生产或加工销售企业看,除了支付一定的咨询费或短期工作的工资及接待费用外,不再有长期的住房、医疗保健等费用支出,就可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等重大问题。最优越的方面是由于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兼职技术专家,保证企业技术层次处于本地、本行业、甚至全国一流水平,从而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使其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4)农业合作组织的技术推广力量, 包括各类农民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农业法》执行情况的材料中讲:“目前,我国34%的村没有农技服务组织或专职农技人员。”这就是说66%的村已有自己的技术组织或农业技术员。这批人当中,不少是当年的生产队长,有相当的农业生产经验,又有事业心,不少人还曾有过大队、生产队技术员的经历,可以说是农业生产一线的行家里手。在沿海发达地区及内地一些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一般设有农技队、农机队等,吸收上述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在另外许多地方,人民公社解体、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没有设立村级农技推广组织或专职农技员,但由于这部分人是农民,家里有口粮田及责任田,他们成了良种推广、良法传播的科学种田示范户。同时,农村涌现一批多种经营的专业户、技术不易获得信息、技术,不易进入市场的现状,而自发形成的联合服务形式。同时,在示范户、专业户的带动下,逐渐发展成区域性种植,许多户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形成相当规模,出现产地批发市场。这在许多地方被称为“组织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好路子”。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与之相伴发展,至今全国已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万多个,会员约在500万户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