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钢铁厂,与名声誉满全国的鞍钢、本钢、宝钢、武钢等来说,从来就是默默无闻,而今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企业,大家都来学习它的经验。邯钢经验有些什么特殊好的地方,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推陈出新。 若论创新就和逆向思维有关,因为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符合唯物辩证法,事物是多侧面的,从一个方面想问题,视野窄,而多侧面想问题,思路就宽广得多了。创新总是与追求新奇、丰富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正如古代老子名叫李耳所做的那样,他告诉人们:“有生于无”的思考,就是最根本的推理。现代西方人看事物是从“有”去形容“无”,从已知去形容未知,而老子思想,则认为“无”有它自己的空间存在。例如:盖房子,装修与布置房间,都留有一定空间,不能挤得满满的,这个空间,看它似无,实际上有用处,否则进进出出,没有可走路的地方。这是从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来讲的,一般人思考问题总是从演绎推理来考虑,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别性的知识结论,即从一般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从一些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问题就在于那种演绎推理的结论,决不会超出最初的一般性前提,过去的学校教学法就是如此,“死记硬背”教条,没有一点发挥,从不超出老师讲的见解;然而归纳推理的结论却超出了最初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而有所发挥,有所创新,类似这种启发式教学法,在学校中已不多见了,可见习惯性思维害人不浅,所以我们极力推广逆向思维,而老子思想的“有生于无”的思考方法,也就是无为管理的方法。下面分成三个问题加以说明: 一、邯钢经验与无为管理的关系 邯钢经验之所以是无为管理,主要表现在观念上转变。一般认为,生产什么、经营什么、销售什么都由上面指示,规定数量、质量指标。特别是长期以来,按照计划经济要求,已成了习惯性做法,即使转轨、转型以后,也摆脱不了国有企业特有的政府干预,虽说强调企业自主权,也没有这一套机制。而邯钢经验,却打破常规。确定“生产围着经营转,经营围着市场转”。一句话来说:就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样一来,政府说了不算,企业领导说了也不算,而是市场说了算,这就是千真万确的无为管理,顺其自然,这里的市场就是自然规律,换句话说就是供求规律。即:供求平衡,自然促进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供过于求,自然商品积压并且物价下落;求过于供,自然商品脱销,物价上涨。反映到企业管理来说,就是行“成本与质量”两个否决权。也就是说,由观念转变到经营管理的转变,这个转变用无为管理来讲,此时的“无为”变成“无所不为”。即:从精确计算投入、产出,高进高出,真账真算,各计盈亏。一般认为算账,先有成本价,而后批发价、零售价,这是顺逄法,而这里是模拟市场,用的是倒算法。成本叫做目标成本,是根据实际的市场销售价为基准,本来这是最后一个环节,现在倒算法由后往前算,即由零售价推算出批发价,再行推算“出厂价和成本价”,然后把它与目标成本作比较,总结经验。这种倒算法便是千真万确的逆向思维,由此可见,企业管理纯属一些事务性工作,但是西方管理学说成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其实是无稽之谈。虽然企业管理对象包括人、事、物,问题在于如何看待三者关系,西方管理学认为管好了人,才能管好事、管好物,从逆向思维来看,只有把事和物管好才能达到把生产、经营、市场都管好,因为生产、经营、市场三者是企业目的和目标。正如哲学的道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关系,唯物论指的是客观的事和物,辩证法反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把抽象的“中心”和“人本主义”辩来辩去,却扔掉事和物,耽误了“正事”。其实,要实事求是来讲,西方管理学之所以后来强调“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是因为“泰罗制”依赖机器自动化,强制工人劳动,久之也行不通。换成用人来管理,这是换汤不换药罢了。邯钢经验是把企业管理与无为管理结合起来,从而也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过硬起来了。 去年大连市工业战线学习邯钢经验取得显著成绩,截止年底全市85户学邯钢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实现利税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7亿元, 比上年增长29.7%,这样可说明学邯钢、在“成本否决”有所突破,今后还拟在此基础上去扩大成果。可见无为管理不是一无所求,一无所为。老子也在许多地方讲过:“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个“为无为”的“为”是目的,那个“无为”是手段。实行“无为”了,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为”而“无不治”的“为”就是“无为故无败”,“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这些属于“有”“为”的范畴,即“有生于无”和“无有相生”。可见“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是实现产出产品与劳务的两个满足。即:一个是企业自身生产发展需要的满足,另一个是为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满足。 实现“为”(两个满足)的基础是做好专业管理,内外信息的畅通,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以及企业文化等等。这里,没有举出职工、技术人员、领导人员,当然他们也是实现有“为”的基础,但不宜过多,否则人浮于事,甚至“大而全,小而全”,造成机构臃肿,这是企业亏损致命的“弊病”,必须慎而又慎,宁缺勿滥。可见企业管理在于“为、无为”不在于“人、管人”。 二、无为管理的真缔 无为管理既包括“有”的内容,也包括“无”的内容(即所谓“无”形“无”象),既有“实”的内容,也有“灵”的内容(即所谓“企业文化”和“道德观”)。企业是物质生产单位,自然要把物质生产放在首要地位,但是不能就物质生产抓生产,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生产的指导思想,二是生产的精神方面动力,所以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尤其是职业道德不可忽视,在企业职工中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问题,因为价值观正确,企业行为就正确,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加以道德与竞争力息息相关,道德正、竞争力就强,道德观念是搞好管理的总钥匙。企业管理与无为管理是两个概念,既有共同性,也有不同性,在物质文明方面归口是企业管理,在精神文明方面归口是企业管理和无为管理共同负责。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性较多,因为对象都是职工,主体也都是职工,故而容易取得共识与共建两个文明;再者都属于意识形态工作,都按社会主义准则办事。之所以存在不同点,在于各企业单位因产业性质各异,而有不同的价值观。 然而无为管理与企业管理共同负有精神文明的责任,但工作方法却大不相同。企业管理是面对全体职工,无例外地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最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无为管理则根据各人自愿原则,相互交流思想,取得共识,并不涉及人际关系。因为无为管理的方法,是依据顺其自然的宗旨,以无生有,无为体,有为用,本性相亲。自省自爱,以自省制止自私;自尊互爱,以自尊制止自卑;自知互爱,以自知制止自傲,达到本性自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