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和全面贯彻南方谈话的党的十四大,标志着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进入这个新阶段已有五年之久,对有些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了。 所谓改革进入新阶段,不仅是指改革的车轮重新有力地转动起来了,更主要的,是指我们的改革更加深入了一步,目标明确了。这就是,在认清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基础上,明确地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即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改革是革命性变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革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是这个革命性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同志讲,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这几年的实践看,确实是这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具有了生机和活力。某些人,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在他们的大块文章中说,中国由于搞市场经济,正在走向资本主义。他们把我们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说成是实行私有化,把实行公有制占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说成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承认物质利益原则,说成是鼓励自私自利,损公肥私。如此等等。他们仍然用计划经济的老观念来观察和判断问题,因而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改革的对立一面。这也说明,“左”的思想确实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要坚持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观察这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也看到,市场作为经济手段,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手段。使用市场这样的经济手段,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来说,具有深刻的全面性的意义,概括地说,是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这种质的更新,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但不限于经济领域,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不但没有动摇,而是更好地体现出来了。但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确实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和将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我认为是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这种质的更新,就是改革新阶段的实质,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是革命性变革的实质。现在,这个问题还说不大清楚,需要继续观察和研究,作出理论的概括。 在我们改革的整个新阶段,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进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也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质的更新的过程。因此,这个阶段的改革,具有它特殊的意义,也有它特殊的困难。这里着重谈面临的以下三个重大课题。 (一)如何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和融合。 市场作为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早就成功地用了市场这个手段,社会主义是刚开始用这个手段。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与私有制经济一起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他们的市场机制、运作方式、市场的整个一套东西,既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又同私有制经济相协调。西方的经济学家从来都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也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今天,我们在理论上思想观念上破除了这种观念,但在实践上,如何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传统国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也就是如何使国有经济进入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从1984年明确提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到今天的1997年,已经14年了,还在为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努力,足见这个问题的艰巨复杂性。 (二)如何防止社会出现两极分化。 所谓两极分化,是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私有制特别是剥削制度下,一小部分剥削者占有的财富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人越来越贫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比任何剥削制度社会都明显的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也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现在,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也就是说,允许私有经济在一定范围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有竞争的,除了同国际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外,在我们内部各个经济实体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如何在既有一定数量的私有经济、又有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避免两极分化,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这几年,我们社会中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这点总的说来是好现象,特别是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平均主义,更是一种进步。但是,在收入差距拉大中,包含了贫富差距拉大,甚至出现贫富悬殊的现象,不能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像剥削制度社会中那样的两极分化。但是应当说,我们的社会中存在两极分化的因素。这几年,这种两极分化的因素已经有所增长。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出,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这是我们始终要注意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14世纪到16世纪,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所谓文艺复兴运动,从意识形态角度讲,就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包括人道主义、人性论、人权学说等等。这些东西,既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需要,又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精神和文化。许多文章都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致性,这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价值观,确有不一致的方面。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的主体基本上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我们的要求是,要大家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遵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实践已经表明,这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