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如何尽快增强共和国的国力,增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机构的活力,是党和国家以及爱国的志士仁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活力的含义 管理工作的客体或管理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除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们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律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的任务以外,管理学也研究人对物的管理,但是人对物的管理归根结底是通过人去对物施加管理。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有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的人,也有作为各级管理者的人,下级管理者是上一级管理者的管理对象。所以任何一个机构或组织中,包括国家、社会这样大的组织都形成了一个纵向的层级结构。任何社会组织、社会机构都是有人系统,所以也就有一个活力问题。 活力是有机体自身适应外部环境,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这就是说,对无机物无活力可言。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一切生物体。在动物中,人这种高级动物又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从猿到人之前,自然界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进行着物种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整个自然界是混沌一体的。当自然界产生人类之后,人类可以利用工具进行有目的的劳动,主动而非本能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由于共同劳动和信息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文字,从而创造着灿烂的人类文明,使原本混沌一体的自然界分裂为自然和社会两个世界。人和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就是它不是被动地一味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可以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活本身,所以人是最具有活力的生命体。 既然人是最有活力的,按道理,由人组成的团体、机构也应当是最有活力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所以管理学研究活力,主要是研究团体、机构、组织(当然包括家庭和企业)的活力问题。要使机构具有活力,就必须首先使机构内的员工具有活力,且与机构的目标一致。 二、员工活力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分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是社会的人。人可以主动的认识自然和社会,并进一步改造自然和社会。人的需要又是多层次的和永远不能满足的。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人的需要至少有三个层次: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都说明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而且愈是高层次需要越不能得到最后的满足。按心理学的规律,人们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基础。 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就要产生行为。关于人的行为,即人性理论,也有许多假设。大家熟知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Mcgregor)曾提出过X理论和Y理论。后来又有人认为,X理论并非全部错误,Y理论也并非全部正确,到处可用。应当将X理论和Y理论结合起来,因此,又提出了第三种理论,叫做Z理论或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管理者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使用葫萝卜+大棒政策。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也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不论性恶论或性善论,这种离开人的需要,离开人的社会存在的人性理论都有失偏颇。最近李义平博士在《体制选择分析》一书中,对人的行为假设作了一些很有益的探讨,提出的观点可以综合成为下面几点: 1.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追求其效用的最大化。这里所讲的效用完全是一种主观评价,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而并非绝对最大,就其效用的内容而言,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非物质利益。效用最大指的是总目标函数,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不排除对于子目标的适度追求和互相替代。 2.由于人的价值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们主观上所追求的效用也是变化的。人的价值观念变化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文化传统、习俗、种族甚至遗传等先天的因素的影响;二是教育、训练、环境变化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三是人们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理性地认识世界是有限的。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深化和逐步向理性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是会变化的。 3.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给定条件下,比如效用给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使效用内在化;给定成本,则千方百计增大效用追求效用外在化。人们为了追求效用时刻都在计算效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会想出许多方法和手段,包括合法的、非法的、正当的、不正当的手段。当效用达到一定程度大时人们会产生不顾一切的疯狂行为。 根据人的需要的层次划分和内在结构,我们可以对人类行为的目的性或人类劳动的目的性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首先,人类劳动是为了获得满足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和劳务。这是人类劳动的物质利益动因。其次,人类劳动是为了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体验驾驭自然的自由,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人类劳动的非物质利益动因。人类劳动的物质利益动因和非物质利益动因是人类劳动的双重目的。但是在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下,这双重目的的比重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越是被作为强制的活动,人类劳动的物质利益动因就越占主导地位,体力劳动的比重也就越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劳动对人的强制性将逐步降低,劳动的方式将逐步改变、劳动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的逐步增大,体力劳动逐渐被知识劳动所代替,人类劳动的非物质利益动因将占主导地位,最终劳动会从人类谋生的手段发展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