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再就业工程的现状 上海市与全国一样,在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分离出大量的下岗人员,如何安置这些下岗人员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实施再就业工程。到1997年1月上旬,全市共有下岗人员82万,其中66万人次得到了安置。调查显示,上海市的再就业工程,是通过以下方式展开的: (一)市场吸纳 在劳动局和其它系统的努力下,全市建立了400多家职业介绍所,现已全部联网,为建立范围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打下了基础。各介绍所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招聘会,缓解了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为再就业牵线搭桥。 (二)企业自行消化 这是指行业内发展生产服务型企业、产品,实力型大企业在企业内部组织富余人员进行安置。其形式有:开发型安置(开发企业项目、业务和规模,增加就业岗位),政策型安置(待退休、病退,适度扩大提前退休范围),挖掘型安置(挖掘成熟实体潜力,增岗位,增班次),输出型安置(调出、劳务输出、自谋出路、停薪留职),储蓄型安置(组织待岗人员参加企业、社会紧缺工种技能培训)。企业自助使企业不随意把职工推向社会,这既是对职工负责,又是对社会的贡献。对宝钢、浦钢的调查显示,企业自助使企业主体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辅体企业也基本盈利(盈利的辅体企业占90%。) (三)职工自助 这有两种形式:一是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就业;二是下岗人员把劳动关系保留在原企业,领取下岗工资,同时自己搞个体经营或到外单位应聘,占比例较大。这部分下岗人员有再就业条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不愿割断与原企业的关系。这种形式目前可以缓解下岗再就业的矛盾,但需采取措施,引导其走向个人独立面向市场、自主就业的道路。 (四)社会援助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帮助下岗职工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是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社会各界提供贷款、捐助,兴办实体,千方百计帮助创造上岗机会。市总工会系统去年安置3万余人,发放无息贷款,支持生产自救,组织劳务输出。妇联、各区街道、居委会都行动起来,帮助各系统、行业、社区的下岗人员寻求再就业出路。其中社区吸纳,依托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业成为一个重要渠道。超市、家政服务公司、非机动车辆管理等吸纳了大批下岗工人。卢湾区的两个街道成立了市民会馆,安置了400多人;全市安置2000多人进入居委会工作。 通过上述途径,上海市再就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感到,再就业工程要深入下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二、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散作业,缺乏统筹 全市再就业工作中,政府部门、群众组织、各系统、企业和社区五路大军政出多门,有必要加强统一协调;各区的再就业工程缺乏横向联系,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企业、社区、街道、居委会之间各守一方,互不通气,街道居委会与企业之间没有沟通,对本辖区的下岗人员状况(人数、构成、特长)不清。对一些尚处于试点阶段的区域来说,再就业工作仍有形式主义之嫌。各种人员供求、基金使用、培训就业等应规范有序,作到综合运用,优势互补,不重复浪费。加强对再就业工程的统一领导、协调运作,已是从业单位和希望再次就业的职工的一致意愿。 (二)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用工制度有待完善 企业用工应全部改为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工(目前全市有98%的国有、集体企业依法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这样企业可从真正面向社会大市场用人,较高程度地实现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化。同时可以淡化人们对在岗与下岗之间的鸿沟认识,转变就业观念,形成人员合理流动、自主择业的社会氛围。 由于劳动用工制度尚不完善,再就业工程在用工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待遇不平等、合法权益无保障等现象,雇用方挑剔责难,随意辞退的现象严重存在。不事先说明招收季节性短工,以及利用廉价试工期,加大劳动强度,令人不堪重负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主要发生在中外合资企业,有的情节较为严重。对此,政府要规范再就业的各个环节,加大劳动监察力度。 (三)社区服务业档次低,效益不高 社区服务工作多为自行车停放管理员、清洁工等,保险性低,属非正规性就业。应使社区服务产业化,实现规模效应,大力发展都市性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新兴手工业、加工业。三产并非只有商业一条路,实际上,中心商业毛利率1995年起已经开始下降。新的就业增长点的选择非常重要,与住宅消费相关的产业、与生活质量相关的产业、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产业,可以大力发展起来。其中,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如旅游用品、玩具、办公用品、礼品,更新换代速度快,需求专利少,投资少见效快,可充分解决就业。 (四)政府的再就业政策、措施需加强宣传,落实到位 据我们调查,许多下岗职工对市府制定的保护下岗工人的规定不了解,不能用它来有效地保护自己。如政府规定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仍未落实到位;对吸纳下岗工人占本企业职工总数60%的民营企业,减免部分所得税的优惠,许多企业并未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