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经济角度讲,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化要求资源配置优化,在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要的基本生产单位时,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之所以能在全社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首先有赖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然后通过企业间效益的竞争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更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因经营环境恶化,或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首选措施就是缩减劳务费支出,裁员是其主要办法。其原因在于技术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品成本降低的推进作用是阶段性,因而在新技术出现前的较长时间内,技术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以及生产过程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维持在大体不变的水平上。所以企业想要提高效益或应付缩减了的市场,又不能采用偷工减料这种无异自杀的方式来降低费用,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活劳动费用支出成为最现实的,效果最明显的措施。对此,无论资本主义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概莫能外。 在设备加工能力一定的前提下,企业冗员大量存在势必降低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国有企业不“消肿”就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而对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面对外资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迅速增大的占有率,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消肿”势在必行!势在速行! 改革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尽管政府、社会、企业为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制定了较为合理、优惠的政策;尽管各城镇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中央电视台1996年7月7日晚报道:目前全国农民外出打工者达5000万人之巨,其中跨省打工者3000万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然而国有企业“消肿”步伐缓慢。时至今日,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只要效益过得去,为减少矛盾,除职工自愿停薪留职和退职外,根本未考虑主动裁减富余人员以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问题。 究其原因,它涉及到我国社会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价值准则、就业观念、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用工制度、市场发育和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加速国有企业“消肿”,除了我们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那些已经采取的众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外,还需在以下诸方面采取措施或加大力度,以创造企业“消肿”及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局面。 (一)关键是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1.再就业机会十分广阔。从理论上讲,企业裁减冗员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再就业,而再就业的关键是社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即就业机会的大小。应该说,10多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小小的城镇增加的几千万就业岗位大大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富余职工人数,目前几大城市外地打工人员和企业下岗富余人员人数如下,北京有264万人和22.8万人;天津有60万人和12万人;哈尔滨有30万人和20万人。然而,实际上各地普遍出现“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工人下岗,农民上岗”、“外地人打工挣钱忙,本地人在家等救济”的怪现象。无数事实证明,目前我国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不切实际的、落后于时代的择业观念造成的。浩浩荡荡的求职者都挤向报酬高、任务轻、固定性的职业,调查表明72%的待业职工再就业首选单位仍是国有企业,而对大量原本是城镇居民从事的苦脏累险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固定报酬较低的工作不屑于顾,可见目前我国职工择业观念亟待转变。 2.严重的问题是教育职工。2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宣传教育上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误导和对企业主人地位的曲解,把一些国有企业职工养懒了、养散了,它们不仅在编时与企业讨价还价,挑肥捡瘦,而且下岗后不自找原因,怨天尤人;择业时甚至还坚持“六不去”,即非全民不去;临时性不去;待遇低不去;工作累不去;离家远不去;上夜班不去。他们往往一无一技之长,二不能自找坐标,宁愿在家吃救济、吃积蓄、吃老公,也不愿或不敢进入市场去同进城农民竞争。甚至于还提出“国家职工不靠国家靠谁”,“吃救济也光荣,那是政府给的,是该得的”,“当了几十年国家职工竟上街摆摊,丢人现眼”等模糊认识和奇谈怪论,从公诸于报刊的全国各地陆续发生的工会和劳动部门为照顾下岗女工组织的招聘会大都效果不佳,其原因大都是应聘者坚持上述“六不去”,少数试用者往往也因“受不了那个罪”而自动离职。 3.面对现实,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首先,全社会应消除偏见,真正树立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凭劳动挣钱就光荣的择业观;只要从事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即为就业的就业观;形成只要向社会作出贡献可得到人们尊重,实现自我,而有劳动能力又有劳动机会但却不劳动而泡在家中等救济是不光彩的价值观;克服就业选择中苦脏累险工作不愿干的择业倾向,积极寻求非全日制、临时性的工作,或从事各种“小时劳务”、“钟点工”等多种灵活就业形式。 其次,待业者应抛弃幻想,面对现实,参与竞争。“企业用工自主,个人自主择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走向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赖政府调配劳动力的作法已成历史。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据经营业务的扩张和收缩而自主用工将成定势。同时,个人自主择业又赋予劳动者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有利于劳动者发挥特长,实现自我(美国人平均一生更换6次工作单位)。再加之,在一个文明社会中,个人的事,首先要靠自己千方百计努力去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应由家庭成员帮助解决;家庭也无法解决的,再是社会组织协助解决;国家只解决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是说,人只有先自救,才能获得他救。国家依法保证所有公民的劳动权利,但并不保证一个公民在一个单位劳动一辈子的权利,既然全社会都将这样,人人都将如此,光是恐惧和失落又有何用呢? 再次,求职者找准坐标、摆正位置、消除“暴富”思想,降低择业期望值。教育广大职工认识到人与人的能力有差异,机遇有不同,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社会分工,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能靠敬业获得信任,靠勤劳走上富裕之路。尤其是对那些在诸多方面无明显专长的中年女职工,切不可在择业上去同比自己有优势的人竞争,而只能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尽展其能,中年女职工大都稳重、有经验、节俭、能吃苦、体贴人,给人以可靠的安全感,在各种家庭服务和单位内勤工作上具有明显优势。摆正位置,降低择业期望值,对实现再就业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