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工业经济波动问题研究视角的选择 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一直呈波动状态。从1951-1995年的工业社会总产值增长率看,我国工业经济波动可分为十二个周期,见右表: 年度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 周期 1951 37.81一 1952 30.28 1953 30.21 1954 16.26 1955 5.58 1956 28.23 二 1957 11.41 1958 54.83 1959 36.15 1960 11.19 三 1961-38.22 1962-16.39 1963 8.45 1964 19.65 1965 26.35 四 1966 20.96 1967-13.8 1968 -5.04 1969 34.28 五 1970 32.60 1971 14.68 1972 6.88 1973 9.48 六 1974 0.61 1975 15.49 七 1976 2.44 1977 14.6 八 1978 13.55 1979 8.81 1980 9.27 九 1981 4.29 1982 7.82 1983 11.19 1984 16.28 1985 21.39 十 1986 11.67 1987 17.69 1988 20.79 十一 1989 8.54 1990 7.76 1991 14.52 1992 25.26 十二 1993 21.1 1994 18.0 1995 1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 针对中国工业经济波动问题,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对波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例如,有人从投资角度分析,认为不论投资的绝对额,还是相对额都处于波动之中,由于投资的波动从而引致了工业经济的波动。有人则从工业经济政策角度探讨,认为工业经济波动与国家对工业的经济改策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时候采取了“紧缩政策”,工业经济增长就减慢;反之亦然。还有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认为现存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工业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如此等等。 我认为,我国工业经济波动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是若干经济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从某一角度分析问题,就不可避免其片面性。因此,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不同侧面和诸多因素出发,进行系统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工业经济波动问题。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工业经济波动问题显得更加合理。这是因为,其一,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不但包括实物补偿,而且包括价值补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它对工业经济波动进行定量分析,使分析更具体、细致。其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不但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因此,我们从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两方面对工业经济波动进行分析,使分析更全面、系统。 二、中国工业经济波动形成机理 我们设定,工业经济增长是指工业总产值的环比增长,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第t年的工业总产值为: Wt=Ct+Vt+Mt 令,第t年的生产投资为It,则It=Ct+Vt 第t年的利润率为P,则P=Mt/It,即Mt=PIt 这样,Wt=It+PIt=It(1+P) 同样,在t+1年 W[,t+1]=I[,t+1](1+P) 再令,第t年的国民收入为Yt,则Yt=Vt+Mt 第t年的积累率为r,积累额为Ft,则r=Ft/Yt,即Ft=rYt 这样,I[,t+1]=It+Ft=It+rYt 于是,W[,t+1]=(It+rYt)(1+P) 设工业总产值的经济增长速度为G 则:G=(W[,t+1]/Wt)-1 =(It+rYt)(1+P)/It(1+P)-1 =rYt/It 其中,Yt/It为单位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我们称之谓投资效率,用q表示, 则G=qr 从上式可见,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G)之所以会发生波动,关键是由于投资效率(q)和积累率(r)两大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致的,例如,(1)如果q和r同时上升,那么,G就加快。(2)如果q和r同时下降,那么,G就减慢。(3)如果q和r反向变动,那么,G的变化就取决于二者中变动大的那一个因素。总之,正是由于投资效率与积累率的这种涨落相间、升降交错的运动,才构成了工业经济增长的波动。下面我们解析投资效率和积累率是如何引致工业经济波动的。 (一)投资效率的变动机理及其对工业经济波动的影响 投资效率是指每单位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用完整的公式表达就是 q=(V+M)/(C+V) 设剩余价值率为m',则m'=M/V,即M=m'V 那么,q=V(1+m')/(C+V) 假如科学技术不进步,劳动力价值(工资)不变,则m′基本不变,这时,生产资料价值(C)与投资效率(q)成反比例关系。例如,C大,相应的V/(C+V)就大,则q小;C小,相应的而V/(C+V)就大,则q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