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2X(2019)08-0123-05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9.08.024 军用物资配送是现代军事物流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根据部队用户的要求,将集散地的军用物资经由分拣配货、配装运输等作业,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军事物流活动。 在世界军事领域的大变革中,打通后勤保障“最后一公里”,完善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是强大战斗力的根本保证。美军近几年来后勤建设转型的重点之一就是打造以大型物流保障基地为骨干的“轮毂与辐条式”综合性物资配送网络,为其全球到达、全球作战提供有效保障。在“统分结合、通专两线”的新保障体制下,我军物资保障正在由基于储备的充分式保障模式向基于配送的精确化保障模式转变,与之相对应的物资配送网络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基于对物资配送网络要素和结构的分析,设计规划了适应新体制的战区陆军物资配送保障网络,为提升和优化战区陆军平战时通专物资配送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新体制下战区陆军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构成要素 军用物资配送节点和连线是构成新体制下战区陆军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基本要素。其中,由军品供应商、物资集散地、部队用户构成的三大类节点,是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躯干,由铁、公、水、空构成的四大类连线,是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血脉。同时,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节点之间不仅存在物资实体流转的勤务链路,还存在信息传输流转的指挥链路,信息指挥链控制物资实体流转的勤务链,物资实体流转的勤务链反馈新的信息给信息指挥链。以上构成要素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构成图 1. 军品供应商 作为军用物资的生产者或供应者,军品供应商是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起始节点,可直接补充战略战役后方仓库,使其达到一定的物资储备水平[1]。它在生产和供应方面的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下游各环节的运转,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的绩效。 2. 部队用户 部队用户是军用物资的需求方和消耗方,也是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终极物流节点,将最终决定军用物资经由物资集散地后的流向和流量。换言之,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就是以部队用户物资需求为导向的网络。 3. 物资集散地 物资集散地是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中转物流节点,是用于收集、储存、交换、拣选、集配、送达军用物资的场所及其管理机构。物资集散地既包括储供基地、战役仓库、队属仓库等相对固定的仓储资源配置地,也包括前进保障基地、战术野战仓库以及车站、港口码头、机场等临时形成的物资集散经停地。其中,储供基地和战役仓库作为常规化中坚仓储资源,不仅担负着基地化的战略战役支援物资保障任务,还担负着机动化的战略战役支援物资保障任务,而且作为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承上启下的中转物流节点,发挥着战略、战役、战术物资保障纵向贯通,陆路、海上、空中物资运输立体衔接,军队、地方物流保障力量融合共享的核心作用。 4. 运输线路 无论是从军品供应商到物资集散地的物资运输,还是从物资集散地到部队用户的物资配送,军用物资配送网络的各个节点都是依靠铁、公、水、空的运输线路连接起来的。因此,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规划设计,不仅与部队用户的物资需求特征、兵力部署情况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仓储资源和部队用户之间的交通运输便利条件密切相关。 5. 信息系统 军用物资配送节点和连线构成了物资保障的实体网络,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则构成了物资保障的管理网络。在军用物资配送保障网络中,各节点之间不仅存在物资的实体流动,而且还有大量的物流信息上下流动,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反馈也会对整个保障网络的运行效益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三、新体制下战区陆军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的基本结构模式 战区陆军物资配送保障会因保障区域、保障对象、保障要求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物资配送保障网络结构形式与之对应[2]。可以将物资从集散地配送到需求地的网络结构归纳为4种基本模式:直送网络结构模式、回路网络结构模式、通过中转的CED网络结构模式和多物流枢纽节点的LD-CED网络结构模式。 1. 直送网络结构模式 直送网络结构模式是指所有物资直接从集散地配送到部队用户的网络结构模式。其单次配送的线路是指定的,决策者只需要权衡好配送费用与库存费用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配送方式和数量即可。在部队用户物资需求量足够大,配送规模与整车装载量相近或应急应战的特殊情况下,这种网络结构模式能够实现配送保障效益最大化;但是当部队用户物资需求量小,且不能达到物资满车装载时,其保障成本就会偏高。此外,这种网络结构模式的辐射范围也很有限,较难满足未来联合作战背景下战区内或跨战区的物资配送保障需求。直送网络结构模式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