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7—9日,农业部在京召开了“中国粮食及农业:前景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20多人,多为国内外研究中国粮食及农业问题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国外代表近40人,分别来自国际农经学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福特基金会及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研讨会上,代表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对今后中国粮食及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一、关于我国粮食供求前景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解决人民生活温饱、立足国内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上所做的努力,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的努力对世界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今后我国粮食的中长期平衡问题,中外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 中方专家更多地从生产潜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依靠国内生产实现粮食中长期平衡是完全可能的。农业部万宝瑞副部长在主题报告中提出了“三为主、三结合”的基本思路,即:以主攻单产为主,提高单产与开发资源相结合;以发展生产为主,增加供给与引导消费相结合;以提高自给能力为主,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 外方专家对布朗的观点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一是高估了中国的粮食需求;二是低估了中国的粮食增产潜力。今后中国人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肯定会增加,但绝不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消费比重那么高。对万宝瑞副部长在主题报告中提出的到2030年中国人均占有粮食只需400公斤即够的观点,中外专家基本没有异议。如此,按16亿人口计算,到203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量为6.4亿吨。外方专家一致认为,如果中国要努力做到自给,完全有能力生产出6.4亿吨粮食。但问题是这样做可能代价太大,而且考虑到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中国粮食要仅仅靠国内生产实现中长期平衡,恐怕仍有一定难度。因此,他们预测中国粮食中长期产需平衡会有一定缺口。如美国农业部预测2005年中国粮食净进口为3200万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攀胜根预测到2030年中国粮食供求缺口在600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10%以内。很显然,这些预测都远远小于布朗预测的数量。 当然,也要看到,如果中国政策“不到位”,宏观调控不能有效阻止资源非农化,那么,中国要依靠国内生产基本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中国今后发展粮食生产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改善小农经营结构,因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外部投入的增强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这又有赖于农户这一“载体”要具有相应的吸收消化能力。 二、关于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贸易战略问题 多数中方专家认为,我国中长期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95%左右,在目前国情和国力条件下,是现实可行的,也有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稳妥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但是,多数外方专家和一部分中方专家认为,95%的粮食自给率偏高。除考虑经济合理性外,外方专家突出地强调了即使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也没有必要维持这么高的自给率。其理由主要是:①对粮食安全要从广义的食品而不是狭义的粮食来理解。今后中国可以通过多进口一些粮食,再多出口肉类等其他食品加以“找补”,这样在经济上更合算。②有支付能力的粮食进口国往往比出口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具有优势。在粮价低时,进口国的获利是明显的;即使在粮源紧张、价格很高时,由于出口国内部农民组织的政治势力有足够的抵制政府禁运的能力,因而进口国也不会比出口国更处于劣势。如美国历史上实施的两次大的“禁运”(一次是1973年因国内食品价格上涨而实施的关于大豆、棉籽及有关制品的全面禁运;一次是1980年对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的粮食禁运),都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结构是粮食进口国转向其他国家。如前苏联1980年转向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口,进口量达到了2870万吨,比上年还增加370万吨。而且从1981年开始,美国的农业和粮食法案对政府实行粮食“禁运”规定了相当苛刻的条件,使政府执行这项政策昂贵到难以执行的地步(1981年的法案规定生产者必须得到突破预算100%的补偿)。③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经合组织等都有一些反对把粮食作为“武器”的规定。④随着国际市场粮食供求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粮食出口大国也越来越难以对国际粮食市场进行垄断。如1995—1996年度美国出口小麦(3380万吨)占世界小麦出口总量的31%,而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加拿大三国加起来比美国还多,欧盟出口小麦2900万吨,也接近美国。⑤退一步看,由于中国今后进口的粮食主要是饲料,即使遭到全面“封锁”,也可通过缩减需求弹性很大的肉食品生产来满足基本需求,只要口粮没有问题,就不会出大乱子。 此外,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芬德莱教授等人认为,中国中长期粮食自给率如果保持在95%以上,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观点,多数外方专家和一些中方专家建议:①以食物安全的观念来替代目前国内多数人所持的狭义粮食安全概念,来考虑中国的粮食平衡及农产品贸易战略,中国就会更主动一些,回旋余地也更大一些。②在保证粮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实行“进粮出肉”的贸易战略。即中国可以考虑从国际市场上多进口一些粮食,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同时,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多出口附加值高的肉类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品,转而成为一个包括粮食制品、肉类、水果和蔬菜等在内的食品净出口大国。这些专家认为,采取这样的战略,一是可以缓解我国耕地压力大的矛盾,二是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三是可以换取更多的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