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从1949年到2019年,短短的70年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和伟大飞跃;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到不断解放生产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到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物资短缺、凭票供应到中国消费引擎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在这70年里,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不足100元激增至2018年的39251元;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50年的41.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万亿元;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2018年的6.58亿吨,等等(国家统计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健康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合理,整个国家经济逐渐步入辉煌时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共和国70年的历程恰好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发展史。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和国70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计划经济30年和改革开放40年。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科技事业主要采取的是国家驱动的发展模式,即由国家组织动员科技队伍,集中投入科研经费,并决定科学发展的方向、规模和最终目标(崔禄春,2000;钱斌,2010;夏梁、赵凌云,2012;张玉明,2015;任文华,2018)。但是,当时党中央对如何领导科技工作尚处于探索时期,科技政策缺乏稳定性,使得科技工作受到了相当大的挫折,这主要表现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以及十年“文革”(崔禄春,2000)。不过,在苏联的帮助下,以及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口号激励下,我国科技事业初见规模,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为随后的科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为后来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科技事业高速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具有政府外生干预和市场内生演化的双重特征。一方面,中国政府围绕人才、资金、市场、高新技术行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划,如《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前者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确定了8个重点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后者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及具体步骤。又比如,1992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获得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中国整体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已先后经历了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如今正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这就要求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的重大转变(邢炜、周孝,2016)。根据以往文献,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过度依赖技术引进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创新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改革初期的引进消化模仿创新,逐渐转变到21世纪初的集成创新,最终的目标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多项指标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从1949年至今,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11.6%,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18%,该研发强度超过了欧盟平均水平;直接反映创新成果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由1988年的0.56万篇增加到2018年的39万余篇,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虽然我国1985年才正式建立专利制度,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由1988年的0.478万件激增到2018年的154.2万件,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018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4.6万件;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8年我国科研人员总量达到535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校学生3650多万人,每年毕业的博士生近5.5万人,同样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78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8》报告,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在2016年达到1.93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占当年GDP的17.6%。综合来看,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落后、模仿逐步迈向跟跑、领跑的水平,逐步迈入创新型强国行列,2018年中国整体创新能力位列全球17位,是前20位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和“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中长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诸多不足和短板,特别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端核心芯片、精密加工仪器、基础软硬件、集成电路等方面差距明显。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大但是科技含量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高,国家创新系统效率偏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较低等。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党中央及时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了全面部署。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其中,2020年的短期目标又包含三个关键指标,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