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冯兰瑞,是建国以来资深经济学家中屈指可数的女经济学家之一,她原来研究劳动就业和与这相关的人口问题。80年代以来,对我国经济改革曾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现在,冯兰瑞主要研究社会保障问题。 记者:冯老师,听说您最近又在集中思考失业问题,是不是失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了呢? 冯兰瑞(以下简称冯):是啊,现在我们正面临着1979年以来的第三次失业高峰。第一次失业高峰在1979年;第二次失业高峰在1989年;第三次失业高峰从1995年开始。 突出的问题存在于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多余人员总量已达3000万,1995年已经下岗的是1500万。国有企业为什么会背着这么大的包袱?根本的原因是企业职工过多。下岗就是失业,发生活费让你回家。但是,现在还不让这些人到社会上去,而是搞企业内部消化。这个政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是使失业处于隐性状态,对解决失业和企业改革都只能起负面作用。预计从现在起到2000年,还要有1500万职工下岗。 1995年第三次失业高峰较之上次失业高峰的变化是,上次失业高峰是青年人多,这次失业高峰是中年人多,而且集中在上山下乡“老三届”知青身上。这些人是文化革命的受害者,现在又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最大。当年“老三届”回城后,不允许自己找工作,和当年的大中专毕业学生一样,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基本上安置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你第一次不去,第二次再不去,就不管你了。实际上是强迫分配。现在的多余人员,就是这种就业方针带来的结果。 记者:失业是不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呢? 冯:这不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当中出现的问题。计划经济下本来就有失业。只是我们以前不承认。社会主义没有失业,这个观点不符合实际。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人家就承认有失业;匈牙利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也承认失业。唯独我们不承认有失业,而强调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文革初期失业很厉害。 记者:是不是因为停课闹革命,把几届学生积赞下来了? 冯:也不全是。传统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不应该有失业,于是用很多方法掩盖了失业问题。50年代失业不严重。建国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00万失业者,都安排了。那时百废俱兴,搞工业化需要人,经济发展快,失业问题就不严重。大炼钢铁时没有失业,男的不够了让女的去,但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60年代就差一些了。还不很严重。其实,1964年就有毕业生失业了,解决办法是动员他们上山下乡。当时的提法是:改造农村,建设新农村。这些人下去后,长期没有报纸看,没有书读,不是他们改造了农村,而是农村把他们改造了。上山下乡到文革时期达到高峰。文革期间,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失业加重,让知青上山下乡掩盖了失业问题。 记者:您说我们面临第三次失业高峰,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冯:机械科学研究院的一个所与劳动部合作搞了一个模型,预测失业率为3.8—4%。他们这个模型比较科学。这项研究搞了好几年了。去年下半年劳动部说失业率已控制到了3%以下。这表明劳动部门工作成绩很大。可是要注意,这仅仅是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城镇隐性失业不算,公开失业而没有登记的不算,农村失业者就更加不计算了。 记者:请您再谈谈第三次失业高峰形成的原因。 冯:如果要挖深层次的原因,还要回溯到50年代。这是当时人口政策造成的。人口出生率最高时是1963年,达43.37%。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增长率必然就高。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16岁就可以就业了,叫未成年劳动者。这就必然造成一轮又一轮的生育主高峰和一轮又一轮的失业高峰。 失业的原因,除人口总量过多这个根本性原因外,还有结构问题。比如,近年来三资企业招人都要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都不要。这两年大学毕业生也成了问题。1995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到今年春天,本市籍贯的毕业生有2400人没有找到工作;外籍的北京毕业生,尽管北京实行让他们回到原地区找工作,也仍有2400人没分配出去。这是他们学的专业与需要不对口。专业是两三年以前选择的。但两三年过去了,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变化,有些专业就不适用了。比如会计专业,原来很吃香,现在就分配不出去,因为现代公司制,趋向由会计师事务所代理。一月来一次就可以了。这是社会化大趋势。一个单位必有会计是计划经济的办法。 记者:为什么现在我们经济发展速度快了失业率反而趋高了呢? 冯:除了对失业的统计口径不同外,问题还在于没有效率。统计数字没有水分,有重复计算。每年国有企业投入生产的资金很多,但是效率“下滑”仍然突出。 记者:您认为解决这次失业的出路在哪里? 冯:深化企业改革,提高效率;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再就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记者:社会保障的资金从哪里来?企业发不了工资,说没有钱。 冯:解决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企业改革包括破产、兼并,首先要清产核资。然后拿出一部分存量资产变现,用来建立社会保障机构去经营。这种主张有充分理由,有根据。事实上这是国家还债。职工年轻时,把最美好的时光都贡献给企业和国家建设了。以前实行低工资,没有为职工储备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现在国家、企业就有责任给职工以养老、医疗保障。权利和义务相关。这不是施舍、恩赐,这是职工应该享有的权利。现代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是不同的。是归还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创造价值。这个观点有人不同意。例如有的同志,不承认国家欠老职工的帐;有人认为,资产都是国家的,怎么可以划出给职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呢?我主张,从企业的存量资产中,把本来就应当属于职工的那一部分划出来,交给社会保障基金会,给他们建立帐户,统一发给他们医疗费、养老费。关键是观念要转变过来,观念转变了,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