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是一种强力,它调动人类的感知方式,建构一种感知偏向,从而形成一种认知模式。人类的交流与互动、人类感知经验的传达与表述、人类思想文化的建构与传承,都需借助媒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才认定,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都是我们身体某一机能向其他各种物质材料的转换。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媒介更是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而数字化生存,早已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宿命。我们正在经历麦克卢汉曾经预言人类将迅速逼近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①,而电影正是实践这一思维过程的最佳媒介。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正是看到了电影与思维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从而建构了一套完整的阐释电影的新思路。今天的电影或者影像所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在艺术、语言、文化层面上的影响,它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进入人物的心智世界,进入到了混沌的潜在领域”,并且呈现和塑造了“我们大脑的内在世界”。②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了电影语言的革新,更使得电影在媒介这个层面发生了质的跨越,电影作为思维媒介的特性越发显现。 与此同时,电影理论的发展与现代转型相较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伴随着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影早已从神坛走入凡间,它依靠其普遍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形态,成为当代数字媒体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经验。可以预见的是,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感知和思维模式。“电影是什么”的天问,在经历艺术、语言、文化等多重回答之后,再次成为我们探究其可能性的核心议题。 一、理解数字影像:人类延伸与进化的新方式 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数字技术的力量便如一股洪荒之力穿透整个世界。手机、电脑、电视、导航、监控等呈“块茎”状结构分布全球,借助于网络它们又彼此勾连,延伸的触角无处不在。世界最终被连接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类神经元系统,“人类经验和现实感觉日益被各类银幕、屏幕所承载的活动和非活动影像所塑造”。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电影理论学者帕特里夏·品斯特(Patricia Pisters)用“神经-影像”(neuro-image)的概念,提炼了当代电影的媒介特性,并反馈于对这一现代生活空间形态的理论思考。在其2012年出版的著作《神经-影像:数字屏幕文化的德勒兹电影哲学》一书中,品斯特通过对具体影片影像性质的分析试图论证一个结论,即“神经-影像证明了大脑如何成为我们的世界和世界如何成为城市-大脑(brain-city)、世界-大脑(brain-world)”。④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视听情境”的环境中,正如德勒兹所言:“通过电影,这个世界变成了自己的影像,而不是一个影像变成了世界。”⑤大脑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视听环境之间相互切入,彼此勾连成“世界-大脑”,从两个方向上发出强力,却在同一个维度上生成了电影或影像。可以说,数字技术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更以一种霸道的方式深刻改变着现代人的意识结构。此外,现代媒介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渗透和影响,并以一种主导性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结构。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里,“大脑被搬上了银幕”,观者可以窥见一切视界之外的存在,比如《记忆碎片》(Memento,2004)、《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星际穿越》(Interstellar,2014)等,它们无一例外地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不可见”现实。现实与梦境、客观与主观、意识与无意识、过去与未来、大脑与宇宙,彼此交叉互动,诺兰的电影孕育着大脑中可能存在的一切思维过程。《盗梦空间》是一部讨论梦境与记忆的影片。在潜意识的迷宫里,一个梦中梦的多层结构使得观者难以区分现实与梦境,正如电影的宣传词所言,“按照记忆构筑的梦境可以混淆现实与梦境的区别”。发生于未来的《星际穿越》,同样是一部“大脑-电影”。虫洞、黑洞、引力波从未被直接观测到,时空扭曲更是超越人类理解的边界,是难以想象的视觉表述。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式,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虫洞,模拟的过程严格按照计算的结果,再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其形象化。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成像技术,使得电影制作及电影概念可以突破传统时空局限,进入到大脑的内在时空。作者通过影像呈现思维,而观众则在影像中再思维。可以说,数字技术开启的视听文明时代,人类的感知方式发生了逆转,回到了前语言时代。影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类的天然视觉功能,而视觉语言正是“人类的元语言”,这是由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决定的”。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梅洛·庞蒂才直言:“电影不是思想,而是感知。”⑦ 2003年9月11日,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飞机撞向位于美国纽约的城市地标——110层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两座大厦在两个小时内相继坍塌,连带的建筑群遭到严重破坏。吊诡的是,当全世界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这则新闻时,却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某部科幻大片中的场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当画面重新回到《新闻联播》的演播厅时,观众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转播。时隔13年,2016年3月22日,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官网公开了一段长达3分钟的视频,视频回顾了朝鲜军队海战的英勇战绩以及韩国军队反民族的装备部署,还呈现了用狙击武器瞄准美国白宫、韩国青瓦台及韩国总统朴槿惠头部的画面。依据常识,观众几乎可以判断这段毫无现实依据的视频是计算机制作出来的“虚拟影像”。然而不管是朝鲜还是韩国公民,当看到如此“真实”影像的“表演”时,依然会义愤填膺、血脉偾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