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之一:市场经济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近年来理论工作者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视角,运用大量的实证材料和系统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现实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市场机制并不必然导致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实现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一个根本前提在于其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市场秩序的规范;而大量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之所以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出现较高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其根源又恰恰在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育的相对迟滞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失灵。为什么在人们的亲身体验中总是感受到物价水平的迅速上涨呢?对此,理论界的分析明确指出,出现这种感性认识的关键在于新旧经济体制条件下物价水平的巨大反差,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实际上已经存在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健全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价格体系的重建使原来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变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波动与徘徊又加剧了物价水平的波动。总之,我国现实生活中的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与必然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我国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增长进程中的暂时困境。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正是要借助于完善规范的市场体制来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突破之二:市场经济并非社会腐败的生存基础。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腐败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给我国的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也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人们在进行新旧体制比较与对照的条件下,自然地将腐败现象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腐败现象广泛滋生的最肥沃的土壤。实际上,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与健全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影响广泛的社会腐败现象,主要并不在于市场经济本身,而主要是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迟缓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社会腐败现象与市场经济有联系的话,那么只能得出如下结论:正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不完善,才程度不同地加剧了社会腐败现象的泛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的腐败现象无不与发育滞后、运行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因此,规范化、法制化的市场经济本身不仅不是腐败的生存土壤,相反恰恰是防范与扼制腐败的有效机制。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正性、平等性、自主性、非强制性等特征,本质上就是消除腐败的基本动力。有鉴于此,面对广泛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因为腐败的存在而放弃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不能因追求市场机制的效率而忽视对社会腐败的抑制。我们应在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育中消除腐败发生的条件,在反腐倡廉中推动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 突破之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不少人认为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发展才导致了不断扩张的失业群体。其实这种认识仅仅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未真正抓住问题的实质。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看,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除了人口自身再生产失控之外,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是由于传统体制配置社会资源的低效运行以及由此引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残缺与配置空间的狭小。因此,在我国市场化改革中,打破传统的劳动力低效配置与充分就业的虚假外观,使隐蔽失业公开化,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现代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不仅不会扩大失业群体,反而为根本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的推动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从而可以扩张就业空间;二是市场机制的发育健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与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可借助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与风险机制,促使劳动力自身素质的优化,实现劳动力资源供求的相对均衡,保障失业就业转换机制内在功能的正常释放。 突破之四: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包含两极分化的内生机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尽管在市场经济的早期发展阶段,其盲目自发性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成了一定范围的两极分化;但随着古典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换,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必然会受到抑制。从现实的角度看,我国近年来产生的一系列两极分化现象,除了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收入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恰恰在于市场经济发育的先天不足与后天迟滞,造成市场机制运行失调,各种不合规范的收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各种与市场经济相悖的非理性因素泛生。有鉴于此,两极分化产生于早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同时,在日趋优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扼制;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作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经济发展与效率提高来为根本解决两极分化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社会主体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机遇与相对均等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贫富悬殊问题的解决;特别重要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政府从宏观上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调节手段以促使社会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的最大限度的合谐。 突破之五: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排斥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灭,其主要原因于:一是我国社会总供给的相对短缺,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地方割据与本位保护主义的发展,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发展大开方便之门;三是社会监督与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不够。由此可见,将假冒伪劣的泛滥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失偏颇。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充分表明,假冒伪劣的泛滥程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变化。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市场机制的完善,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必将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约束与钳制:首先,市场经济内在的竞争机制本身就倡导公平与质量取胜,排斥垄断与假冒伪劣,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商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假冒伪劣只能是蒙骗一时,迟早会被市场机制所淘汰。其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性与法治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与健全法制的有机融合;因而现代市场经济必然借助于系统有效的法律机制,对假冒伪劣以致命的打击。所以,从长远的发展视角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基础与发展空间必将日趋缩小,对我国生产与消费的负效应也会随之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