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从国有计划经济向私有市场经济转轨的经验已经表明,转轨过程所涉及的问题比人们最初设想的远为复杂。特别是,理清采用一种具体方法的合理顺序本身,是转轨过程的一个主要方面。直接剥夺所有国有大型、中型、小型资产的方式,导致现有企业出现了所有权、管理方面以及生产迅速滑波等问题。本文不主张这种方法。合理的方法应该注意到,新发展起来的私人部门和正在减少的国营经济部门是相互依存的。并应制定出有关转轨步骤的合适政策。最有成效的办法可能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实施“缩小主义”战略,在鼓励企业家精神与管理才能等创造性和功能完备的市场经济的关键因素的成长方面,采取“扩大主义”方法。 一、导论 向功能完备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所需改革措施的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问题。顺序问题不仅是转轨的关键问题,而且它是转轨的同义语,即它贯穿于整个转轨过程。的确,人们可以辩明一个连续过程的序列或顺序。首先,有一个“宏观顺序安排”问题,即改革措施或“一揽子方案”的全面顺序安排。其次,宏观顺序安排问题包含着较小的顺序安排问题,即微观顺序安排,也即不同的改革“一揽子方案”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问题。第三,在较小的顺序安排问题里还有更小的顺序安排问题,即“微微观顺序”,也即在单个的改革“一揽子方案”中每个部分的顺序安排。改革顺序问题的这些不同层次仅仅反映了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顺序性的极其复杂性。 学术界曾笼统地讨论过企业改革的顺序问题,这种讨论主要是涉及到与宏观顺序安排问题中的其他改革一揽子方案的关系,特别是与有关是私有化先行还是重组先行的争论。然而,企业改革一揽子方案除私有化和重组问题外还有其他内容。而且,与不同的顺序安排相适应,私有化和重组的类型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在一个短时期中,企业改革一揽子方案的内容不可能实施,更不用说完成。有人指出,向“西方模式”的企业转轨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企业改革一揽子方案的部分在一个时期内不能或多或少同时完成,这些部分就必须在一个连续的时候中按合理的秩序实施并完成。无论如何,企业改革的顺序安排,即微观顺序安排,不能和其他顺序安排,即“宏观顺序”和“微微观顺序”割裂开来。 与此相应,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一般性地提出并讨论改革顺序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讨论系统变革过程的长期性和顺序性质。第三部分讲座成功的企业改革所必须具备的必要前提条件。不过,因为前提条件的顺序问题未加以明确讨论,因为这不在本文论题范围之内。第四部分尝试勾画出企业改革的某些组成部分的“合理”顺序。最后,第五部分归纳论证的要点并提出结论性的意见。 二、改革的顺序安排:总体思考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涉及到如此多的结构、制度和政策的变革,以到于不可能一次全部实施。最为理想的是,这些变革按操作的顺序安排依次发生。然而,由于改革措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难以做到采用一种措施而不采用另一种措施。因此,顺序安排提出了可操作性方面的诸多难以对付的问题。 改革者们自己已经感觉到这些问题并评论过。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瓦克拉夫·哈维尔曾说:“每天都有新的问题产生,每天我们都认识到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并意识到要确立一种适当的秩序来处理这些问题是多么困难。”顺序安排问题的明显的难处也许提醒了他的财政部长瓦克拉夫·克劳斯,他建议,“尽可能快地采用尽可能多的改革措施”,而不要过度担心顺序安排问题。人们可以从有关东欧经济改革的文献中得出一种印象,即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的实行没有一个合适的顺序安排计划。 依我的观点看,有必要充分理解向功能完备的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长期性和时间上的顺序性,这既是为了保证改革道路的相对顺利,也是为了避免陷入快速推进陷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必将在未来导致严重问题的错误的制度和结构。基于对转轨过程的性质和技术方面的流行的谬误而作出的轻率的决定已经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和失误。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的系统变革中,有些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成本则是不可预测的。人们希望,这里存在一个学习过程。对转轨过程的长期性和顺序性进行适当的分析,也许有助于形成能够预测转轨成本并使之最小化的政策。 向完善的市场经济转轨的长期性源于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改革所涉及的不仅是政策,而且是“系统”变革,包括制度、结构、组织、态度或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乃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进行设计、实施和推进的缓慢过程。实际上,系统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时间因素。既使在紧急状态下起决定作用的改革者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构建并实施他们的思想。需要有时间对重大的改革计划进行协商和谈判。仅就政治原因来说,一项重大改革计划,比如在一个特定地区关闭一个大型企业,就不可能一举完成。同样,也需要适当的时间来避免早期的亢奋和失望,由于这个原因,政治领导人必须强调系统改革的长期性和避免快速推进的尝试。 更为重要但不太明显的是,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改革措施共同生长,并按照“有机的”方式加以相互调适。现代市场体制运作所需诸多有用的、生产率很高的技巧的获得,与其说是通过正规教育,不如说是通过经过时间所证明了的“在于中学”的原则。在高等院校培育一个商业银行家或金融分析家也许只要花几年时间,但只有当他们具备了运用他们的知识的经验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这需要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