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初,我们赴贵州省普安、晴隆两县,对我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问题讲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考察。两县是我国最贫困的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先后与省、地、县、乡等有关部门座谈多次,考察走访了五个乡镇的十多个极贫村、组。目睹贫困的现实,我们为极贫地区农户生活的贫困状态、生产的艰苦程度所震惊。在这些极贫地区,扶贫工作的难度怎样估计也不过分。相反,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却往往被人忽视了。 一、贫困的严峻现实令人震惊 普安、晴隆二县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普、晴二县相邻,同为红水河支流南北盘江流域区。其中普安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晴隆重县占59.2%。 普安、晴隆地处低纬度、高海拔亚热带,属贵州边远山区,境内山高谷深坡陡,气候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丰富,雨水充沛,具山地“立体农业”自然条件,但灾害天气种类多,发生频繁。这里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质、地形复杂,耕地分布破碎,坡地多,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及农业基础脆弱。 普安、晴隆均为以农为主的农业生产县,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1994年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 表1 普安、晴隆经济发展比较表(1994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普安县经济统计资料(1994)、晴隆县经济统计资料(1993—1994)等材料数据整理。 从表1可看出,普安、晴隆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和18个百分点,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5%,人均产粮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与贵州省平均水平相比,主要指标水平也低得多。表1还列出广东省有关指标数字用以做横向比较,其差距就更大了。 从产业结构分析,普、晴二县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分别为48.3%、40.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3、19.9个百分点(见表1)。从工农业总产值结构也可以看出,其农业比重偏大的特点(见表2)。 在农业总产值中,普安、晴隆两县农业、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林业、渔业比重极小。林业产值与其山区宜林土地资源极不相称(见表3)。 表2 工农业总产值结构(1994年) 单位:% 全国 贵州 普安晴隆 工农业总产值 100 100 100100 工业总产值 83.00 62.4837.01 57.38 农业总产值 17.00 37.5262.99 42.62 资料来源同上。 表3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1994年) 单位:% 全国 贵州普安 晴隆 农林牧渔总产值100 100 100 100 农业产值 58.265.0 59.2 60.9 林业产值 3.9 4.9 2.2 1.9 牧业产值 29.729.3 38.8 36.7 渔业产值 8.2 0.8 1.0 0.5 资料来源同上。 极端落后的经济及其结构的单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两县人民生活的贫困状况。那么,普安、晴隆农户贫困程度又怎样呢?1993年为国家规定的扶贫基准年,该年普安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的人口为21.6万人,占农村人口92.9%,其中200元以下的极贫人口为10.64万人,占农村人口45.8%,全县14个乡镇中由省级划定的重点扶贫乡镇为8个,极贫村66个。199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7元,1994年307元,1995年为456元。如果扣除物价指数上涨因素,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1990年不变价的201元。与1991年的185元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仅为2.81%。 资料显示,晴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也很低。1993年为225元,1994年为326.5元。1993年200元以下农户占农业总人口的78.84%。1994年200元以下人口所占比重降为15.38%。与1993年相比,整体水平有一定提高(未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档次也逐步拉开,但仍有15%的农户处于绝对贫困状态。300元以下水平的农户仍有85.87%(见表4)。 为了实地了解农户生活状况,弥补统计指标与数字的不足,我们在普安、晴隆二县选了上、中、下三等收入标准的乡、村、组、户、分别考察,以资对照,以下是部分贫困户情况(见表5)。 表4 晴隆县1993—1994年贫困户调查表 单位:人
根据晴隆县贫困登记簿资料整理。 表5 普安县龙吟镇部分贫困农户基本情况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