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3-0009-07 我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在法律层面明确界定高职教育概念的国家,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尤其在经过“示范校”与“优质校”建设的强力推动后,更是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尽管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实现了显著的跃升,但在服务国家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同人民群众的期待、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对高职的战略定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跃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公布实施,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那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及价值意义何在?与“示范校”“优质校”建设的内容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未来发展的路向又在何方?这些都亟待通过对文本、概念、命题等的仔细研读予以辨析。 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起点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动力源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持续深化并向世界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归根结底需要人才水平随着产业跃迁同步提升。目前,我国共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瓶颈。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在理念、设计方面已经领跑世界,但由于缺少掌握新工艺、高技能的人才,依旧需要引进国外技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水平、有效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国工匠,成功与否事关我国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提质升级。 (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深化 从“示范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始终都在强调内涵建设,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涵建设的要求不再是完成几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制订符合职业院校生源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基本改革活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实质要义是基于国家战略、地方实际、学校基础,强化专业集群发展的理念,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产业链的办学思路,不断扩大专业发展面向,激发专业发展活力,形成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对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需要洞悉产业发展的先机,通过联合行业顶尖企业,共建共享高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适时跟踪、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全产业链。同时,还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做好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服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革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深化实质上是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实践的深化,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百万扩招计划的实施,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面向应届生源,更要面向更多有社会工作经历的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群体,这意味着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式、院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整合上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这是过去的国家项目化推动高职院校建设未有涉及的,需要通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树立起类型教育的新示范。 (三)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应然追求 我国在高职教育改革初期,先后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TAFE等,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初步建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延续千年的学徒传承沉淀出的工匠文化,以及近代伴随工业化发展所凝聚的职业教育办学精华。这是在时代交融与冲突中析出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蕴藏的特色基因。在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与实施,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不仅是一个单向度的适应国际标准与规则的过程,还需要在适应国际规则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与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标准与规则。这应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基本出发点,要输出中国的标准,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就要通过一定周期的扶优举措,立足中国悠久的文化,集体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理念在院校实践层面的优质成果,进一步将大国工匠培养、职业教育扶贫、产教融合示范、技术技能文化传播等体现大国水平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形成的国际可认可、方案可对接、经验可复制的模式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