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未来的长期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2035年,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2050年,再用15年时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部署是研究中国产业结构长期变动趋势的基本指导框架。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或新时代的重大转变为依据,总的看,“十三五”时期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初步推进期,2020-2035年可能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加速推进期,而2035-2050年将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相对稳定期。因此,从“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是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长期趋势的重点时段。 一、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长期变动具有一定规律性,但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会因发展模式的不同、发展进程的变化,以及科技革命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篇比较研究文献得出这样的结论(Bah,2007):发达国家的结构转换过程是相似的,这就是库兹涅茨描述的模式(Kuznets,1966,1971),但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变化路径不同于发达国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各有特点,只有极少数国家走了与发达国家相似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未来这些因素又将发生哪些变化?一些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因素的文献(如Dekle and Vandenbrouck,2012;Uy et al.,2013)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文献(如Lee et al.,2013)提出,中国的投资状况、消费格局变化通过影响经济增长而使产业结构出现不同的变动特点。郭凯明等(2017)通过使用中国1978-2011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测算了不同因素对这个期间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认为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是影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恩格尔效应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主要在2000年前,投资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对第二、三产业的影响主要在2000年后;鲍莫尔效应①对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有较强降低作用,国际贸易效应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一定提升作用。同时,需求收入弹性低、劳动密集度高和存在转移成本是导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的原因,技术进步、投资和国际贸易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影响相对较小。以上研究虽主要集中在影响就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上,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变化特点。江小涓(2017)分析了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应用对服务业的影响,网络时代既冲击了传统服务业,又激发、衍生了大量的新兴服务业,促进了资源再配置、服务业增长及结构变化。这表明互联网技术应用已成为影响服务业供给结构和就业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改革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总的一条主线就是改革开放推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持续增强。在这条主线之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仅从政策主导、需求拉动、技术进步等作用粗略划分,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小的阶段。 1979-1992年,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轻工产品消费和投资增长、传统制造业技术进步。改革初期阶段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推进,使市场需求得到快速释放,传统制造业获得技术更新改造,加工工业及相关产业加快增长,带动了农业劳动力向这些部门转移,农业的比重下降而非农产业尤其是轻工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上升。 1992-2001年,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主导、工业投资扩张。突出表现在1992-1996年,并导致随后几年的产能过剩。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1994年分税制改革提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发展是硬道理演变为GDP总量是硬道理,地方政府主导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大干快上,推动了工业投资大规模扩张,拉动工业高速增长、比重继续上升。 2001-2012年,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主导、工业品出口和投资扩张、房地产市场发展。其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持续,出口和投资双扩张的影响主要在2002-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则贯穿这个时期。加入WTO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带动商品房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进入扩张期。出口和投资的高速增长、“世界制造业基地或中心”的建设、房地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包括传统工业、基础工业在内的整个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化工业化趋势。2001-2007年的6年间,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2%,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7.6%。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政策,使工业的增速和比重在随后两年得到一定维持,也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工业产能过剩问题。 2012-2018年,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结构升级、互联网等技术进步、新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减弱,同时,随着中国人均GDP进入世界银行按各国收入指标动态调整的上中等收入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逐步加快,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拉动作用增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互联网的应用既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又影响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为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提供了各种新的平台,推动了服务业的大发展。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的几年缓慢上升,而2012年之后转为大幅上升,2015年超过50%,2018年达到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