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传入香港到“香港电影”的发展繁荣,无论是创作人才的传承接力还是观众素质的不断提高,都得益于电影教育的催化。但长期以来,聚焦香港电影教育研究的目光似乎略显黯淡,尤其早期香港电影教育发展研究更是寥寥。文献缺乏,加之年代的久远,让早期香港电影教育的踪迹似乎淡出我们的视野。但事实上,早期香港电影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因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呈现着不同的特征和模式,值得我们重返历史现场去探索。 一、发端、电影事业的教育改良功能导向 香港与电影结缘应该追溯至1897年,“莫里斯·萨维特教授在香港放映电影之日,也就是电影传入香港之时,准确日期是1897年4月26日”[1]。早期香港影人梁少坡、黎北海等在接触电影事业前,都是“香港第一个文明戏团体‘清平乐’的主要成员”[2]。彼时的文明戏有着强烈的影射社会黑暗、讽刺现实、教化改良民众的追求。早期中国电影与文明戏的关系极其紧密,即使情节上偏重喜剧或闹剧,题材拘泥家庭伦理,但其改良教化意图已经显示,如影片《庄子试妻》《胭脂》等。因此,广义上香港的电影教育(即社会教化、改良意图的功能寓言)同步发端于香港电影事业的初创时期,并随后贯穿于早期香港电影发展史。 “20世纪20年代末新文化运动终于在香港逐步开展起来:传播爱国思想;促进民间文化发展;改变学制、衣着,提倡男女平等,冲击了封建礼教;唤起工人的政治觉醒,建立工会等,促进了香港社会的进步。”[3]新文化运动,像一阵清新的风吹来,在缓缓拂去港岛的旧霭,文化观念的内生动力成为促进香港本土电影工业兴起的重要原因;加之,一战时期香港制造工业的蓬勃发展和资本涌入,黎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等)开始将创办电影公司的想法付诸实践。 1922年,香港《华字日报》刊登民新公司招股启事:“近闻港中实业家黎民伟君等,发起组设一影画片制造场,命名为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额定资本五十万元,分作十万股,现正从事注册,不日开始招股。”[4]1923年7月,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正式成立,简称“民新”,自此真正华人自资的香港电影事业正式起步了。因为,黎民伟的同盟会会员背景,港英当局迟迟未批准公司用地,“出于宣传、教化和改良的目的”[6],黎民伟等人转而拍摄新闻纪录片,其中,主要包括有关国民革命的纪录片。彼时中国大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北伐事业如火如荼,记录这些内容的影片在当时国内外放映后,获得了积极反馈和颇大影响。尽管此时民新公司故事片的创作还未真正开始,但他们已经在寻求各种途径,进行拍摄经验的积累,以及进行教化宣传的尝试。“‘民新’拍摄了众多的纪录片,用摄影机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民新’的纪录片一方面扩展了纪录电影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使黎民伟等人获得了更多的制片经验。”[6] 民新公司出品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名为《胭脂》,取材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该片当时在港上映的广告语为“寓意警世,桥段新奇……”[7],以“好人终有好报,坏人不得善终”[的主题引导观众向善,延续着教化改良、伦理规劝、道德训诫的创作宗旨。而多年后,导入向善的内核依旧在香港电影中得以传承。 早期香港电影的工业序幕自黎氏兄弟主导创办的民新公司拉开,香港影人所秉持的教育改良、“电影救国”[9]的思想观念也同时播种,真正早期香港电影教育的实体机构也伴随着电影社会教育的功能寓言而诞生落地。 二、实践:电影教育实体机构与模式演变 随着香港本土电影事业的成长,电影教育实体机构开始出现,电影教育实践也日渐丰富和成熟。在香港电影教育先驱黎北海、关文清、梁少坡等人的努力下,演员养成所的表演人才培养、专业细化的编剧人才教育尝试陆续出现,教学模式也由传统单一的师徒制教学方式发展到精细、系统的美国电影教育经验陆续涉入,香港电影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蓬勃发展。 《胭脂》标志着香港电影故事长片创作的开启,但其问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民新公司成立后未获港英当局批准拍摄用地,黎民伟随北伐革命军拍摄纪录片归来后,无奈选择转战广州,“租用位于广州西关的‘探花第’大屋作为片场,开拍《胭脂》”[10]。由于剧组人手缺乏,甚至演员都不够,于是他们走上街头,张贴发放招生启事,开办演员训练班,最终共计收30人,开办了民新演员养成所,香港电影教育的实体机构在异地广州诞生。“它由关文清、梁少坡、黎北海等任教,经过短期训练,学员都参与了‘民新’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的摄制工作……它是香港第一间演员养成所。”[11] 今天谈起香港影星诸如刘德华等人的入行经历时,都会对“演员训练班”略感熟悉,实际上为影业实践服务而培养人才的电影教育模式——“演员训练班”,自20世纪初的“民新演员养成所”就已经开始。此后,还有30年代的香港演员养成所、联华演员养成所、中国电影艺术学院①等,都离不开上述人物——黎北海、关文清、梁少坡等。他们三人是早期香港电影教育事业的开创者、践行者。 黎北海是黎民伟的哥哥,其对香港电影草创、工业序幕拉开、香港电影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他曾担任《庄子试妻》的导演并在片中饰演庄子,及后导演、编剧电影《胭脂》等,创作期横跨香港电影默片时代到有声片时期。除担任民新演员养成所的导师之外,“省港大罢工后,香港电影陷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时期,香港电影业出现一片萧条的景象。而最先打破这种状况的是黎北海”[12]。1928年上半年他与人合作建立香港影片公司,重建因社会动荡停滞的香港电影工业,并开办立足本地的香港演员养成所,作为唯一导师培养电影人才,进行电影教育实践。在加入罗明佑的联华影业公司香港分厂即“联华港厂”后,又开办联华演员养成所并担任所长,坚持对电影人才的培养。其中,香港演员养成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演艺人才,如香港早期著名男演员之一的薛兆荣,著名男演员又是粤剧与粤语电影编导的麦啸霞,以及许梦痕、朱普泉、立建娴等香港早期演员,为香港电影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