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乡土电影的概念 何谓“新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此的讨论从没停止过,改革开放之初有所谓“新时期总任务”“新时期文学”“新启蒙”与“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等不同表述[1]78,缺乏一个科学的界定,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新时期”概念的使用非常随意,比如《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把改革开放30年认定为“新时期”[2],《新时期文献纪录片创作研究》一书则把“新时期”界定为“2000年前后至今的这段时期”[3]2。也有的电影专著则以“新时期以来”作为研究范围,比如张莹《新时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研究》、陈鸿秀《新时期以来喜剧电影发展研究》等,尽管概念比较模糊,但基本上把新时期界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对“新时期”概念进行科学界定非常有必要。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有特指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鉴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顺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5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4]45学术界一般认为,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了“改革开放”,拉开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的序幕。 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9年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前基本完成WTO谈判,开始全面融入世界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经济上,从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举世瞩目;文化上,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八五美术新潮、星星诗歌运动,以及随后出现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凡此种种,构成了一个长达20余年的历史跨越式发展阶段。笔者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不同于1976-1978这三年的历史过渡阶段,也不同于1999至今的全球化时代,更不同于1949-1976年的新中国革命和建设时代。 在当下最具有参照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是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5]。进入新时代,是中共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40年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新的判断。 从“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回溯过去,对何谓“新时期”的界定将更具有历史性、科学性、权威性。笔者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把改革开放40年划分为新时期(1979-1999)和发展期(2000-2017)两个阶段,而从2017年正式进入第三个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1979-1999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由计划经济模式进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为此,定义此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有充分理论和实践证据的。有些学者强调1979-1989为新时期,1990-1999为后新时期②,这类提法还是值得商榷的,尤其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上,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衡量还是应该放眼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有些人经常被一些突发的历史事件所震惊,以其为标志来划分历史,这难免显得草率。新时期十年的提法就有些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嫌疑。按照法国年鉴学派的“三时段理论”,布罗代尔将历史时间区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种,分别指示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在短时段中发生的事件史缤纷繁杂,以布罗代尔的眼光看,它虽是总体史形式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本质上并不重要。他认为,事件虽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不过是海面上的湍流、泡沫,与长时段中形成的深海潜流相比,我们必须学会不再信任事件[6]21。另外,笔者把新时期界定在1979-1999年,还因为1979年既是中美建交的一年,也是两岸关系解冻的开端,这绝不仅仅是巧合。而1999年是两岸关系最不确定的一年,同时也是中美就WTO达成协议的一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中国的全球化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正是考虑到改革开放初期不成熟、不稳定、“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些具有共性的特质,故笔者坚定地认为“新时期”指的是1979-1999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历史。 弄清了“新时期”的概念、范围,接下来,我们把话题转入对新时期乡土电影的讨论。 提到新时期乡土电影这个概念,我们自然还要关注其中的另一个关键点:乡土电影。乡土电影与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③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武汉大学杨红菊发现:“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电影史论著作中,有关此类影片的称谓大多具有随意性与不定性,缺乏严谨的概念界定。比如‘农村片’‘农村故事片’‘农村题材电影’‘农村电影’‘乡土片’‘乡土电影’‘乡土影片’等众多称谓往往被无区别地使用。”[7]2这的确道出了乡土电影研究中的尴尬——那就是基本概念不清的问题。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研究怎能深入下去呢?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李丽对乡土电影与农村题材电影这两个概念做了比较,她认为二者都是以乡村生活为表现空间的电影,两个概念的外延虽有重合之处,但内涵却各有侧重。“乡土”与“农村”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历史形态,基于“乡土”和“农村”的价值取向,乡土电影和农村题材电影分别是包含着不同价值取向和历史形态的电影范畴。在美学特征方面,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以特定风土人情描写传达特定人文内涵是乡土电影的两个重要美学特征,而农村题材电影则多从社会和政治层面去开掘生活,充满着强烈的政治意识。此外,两者的叙事风格和情感基调不同:乡土电影侧重现实主义写实风格,通常透过浓郁的乡土生活图景,从生活层面去捕捉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一般整个格调比较舒缓、内敛;农村题材电影整体风格明朗、轻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通常采用戏剧化手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影片中的人物更多的是作为某种类型、某个阶级或阶层的代表而出现,缺乏人的个性化特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