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导演库布里克以宏伟瑰丽的宇宙视效与气势磅礴的交响音乐拉开了影片序幕,确定了当代科幻电影充满哲思和想象力的风格与特征。影片开篇的交响诗配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体现了科幻电影的雄心,即电影与哲学、音乐一样,能够从人类整体的宏大视角思考人类的命运,想象宇宙的未来,这是科幻电影有别于其他电影类型的根本之处。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以来赢得了巨大的赞誉,也引发无数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聚讼。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无论是怀有乐观预期,还是抱持保守心态,都应基于科幻电影的本质特性、世界科幻电影史以及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来审慎思考和判断。 一、中国科幻电影的三重属性 科幻电影也称为“科学幻想电影”,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和题材的故事片,是针对目标受众而设计的、在长期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不断成熟的类型片种。科幻电影在本质上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的“特殊模式是其集体性,因为电影生产与消费是一项商业活动,在市场取向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注意‘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也就是要顾及电影制作成本”[1]。类型电影是欧美电影工业体系基于商业逻辑而建构的电影制作模式,科幻电影严格遵循类型电影在生产模式和观众期待上的标准和规范,在主题、叙事、影像等方面形成独有的类型范式。这里所说的类型范式是指,“类型片实际为一种微型电影传统。新的电影必须符合该传统先前所有电影所创造的‘世界’”[2]。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科幻电影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始终遵循在主题、叙事、影像等方面形成的“微型电影传统”。 1902年,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开启了科幻电影的序幕,自此先后诞生了《大都会》(1926)、《弗兰克斯坦》(1931)、《奇爱博士》(1964)、《2001太空漫游》(1968)、《星球大战》(1977)、《异形》(1979)、《E.T》(1982)、《银翼杀手》(1982)、《终结者》(1984)、《变蝇人》(1986)、《侏罗纪公园》(1993)、《黑客帝国》(1999)、《阿凡达》(2009)等经典科幻电影作品。近年来《地心引力》(2013)、《星际穿越》(2014)、《火星救援》(2015)、《太空救援》(2017)、《阿丽塔:战斗天使》(2019)等科幻电影俘获了大量观众。可见,电影史上的科幻电影始于欧洲,最终在美国发展成熟,成为当下最具市场号召力的电影类型之一。 事实上,近三十多年来中国也在不断进行科幻电影的尝试,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包括《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霹雳贝贝》(1988)、《魔表》(1990)、《大气层消失》(1990)、《毒吻》(1992)等一批电影作品。这一批电影强调科学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采用科幻题材的儿童电影,靠情节驱动故事,故事的科幻色彩不足。第二个时期是2010年左右,出现了《超强台风》(2008)、《长江七号》(2008)、《机器侠》(2009)、《未来警察》(2010)、《全城戒备》(2010)等一批电影作品。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多由内地和香港合拍,是科幻电影和灾难片、警匪片等类型片种的混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电影。第三个时期是2019年由《流浪地球》开启的中国科幻电影新时期,除了《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以外,这一年上映的还有《拓星者》《上海堡垒》《明日战记》等电影,自此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广受期待。上述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中国的科幻电影并不完全遵循单一的商业逻辑,而是受到历史、社会、文化和商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中国的科学幻想题材电影称为中国科幻电影,而非作为商业类型片的科幻片。 有别于其他电影类型,科幻电影是最具想象力的电影类型,它致力于对人类世界的审视和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开启观众对未来世界和宇宙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其价值并非仅囿于商业性层面,其驱动因素也不止于经济因素。大体来说,科幻电影具有三重属性,它既是一种追求商业价值的类型电影,也是具有哲学意味的艺术电影,还是凝聚社会系统的想象共同体。因此,科幻电影的发展状况取决于电影工业的成熟度、科幻想象的自由度和当下社会的发达程度,正是这三个因素的保障促使中国在2019年开启了科幻电影的全新阶段。 二、完善的电影产业链 自2003年中国启动产业化改革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自2012年开始中国电影票房快速增长,居世界电影第二,2018年屏幕总数达60079块,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完善包括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影院放映等环节在内的工业化流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影产业链,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崛起的电影工业基础。 《流浪地球》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流浪地球》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并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被认为是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时期的标志性电影作品。《流浪地球》取得的成绩首先应归因于中国电影产业链各环节的合力作用。回顾《流浪地球》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历史,可以发现其制作过程体现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流程。2012年,大型国有电影企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版权,并于2014年正式启动《流浪地球》电影项目。导演人选方面,在经过与中外多位导演协商未果的情况下,2015年中影最终确定由青年导演郭帆担任该片导演。郭帆曾于2014年11月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选派的五位青年导演之一,前往美国派拉蒙影业观摩学习,了解好莱坞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体系。《流浪地球》的编剧是由八人组成的团队,他们通过编剧软件分工协作,这款软件可以统计出每个角色说了多少对白,每个场景用了多少遍,还能看到每个人物戏份的曲线。《流浪地球》最令人惊叹的地方是其制作技术精良,前期筹备、摄影棚拍摄和特效镜头都是按照工业化流程进行全面统筹,中外多家特效公司共同完成该片的数字特效,最终影片的视觉效果可媲美好莱坞大片。《流浪地球》的发行由该片的主要出品方中影和北京文化负责,选定国内的春节档,并且在美国同期上映。《流浪地球》上映后国内院线排片从初一的11.4%,靠观众的口碑传播在初二提升至17.4%,最终票房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