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硅谷精神之父”及“世界互联网教父”的美国科技思想家凯文·凯利在其著名的《必然》一书中,对未来三十年可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12种“必然”出现的科技力量进行了预测和阐释。其中,第四种力量被命名为“屏读(Screening)”,凯文·凯利在书中这样描述:“在不远的未来,屏幕将会成为寻找答案、寻找朋友、寻找新闻、寻找意义、寻找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能够成为谁的首选目标。”① 时间证明,“屏读时代”已经来临,以电脑桌面、手机触屏等为代表的“屏幕”业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紧密参与到人类的社交关系和家庭生活中。而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和折射,电影领域也出现了一种将电影叙事完全限定在电脑或手机屏幕来展开的全新电影类型,即“桌面电影”②,从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电影美学探索之门。 一、“桌面电影”:电影语言的自我更迭与革新 电影诞生之初的原始介质是胶片。胶片影像来自于一系列通过物质消耗而达成的物理化学反应。这一特性也拟定了胶片上的影像难以被随意更改的技术前提。这种统治了20世纪大部分影像的昂贵商品赋予了电影最初的性质——“纪实性”。20世纪生产的胶片只有极少的部分用于电影,更多的是用于档案、重要事件现场以及新闻的纪录。因此观众对于胶片所捕捉到的真实时刻有着大量累积的生命体验——这些事实都是胶片成为“真实”最重要载体的原因。画面上每一个因光线产生的饱满颗粒都在昭示着胶片拍摄电影的天然合法性。而当资本纵横进一步深入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成为电影史的选择,消耗更少的资源便意味着更低的成本,而昂贵且占用物质空间、更难以长久保存的胶片势必成为“昨日回忆”。数字化意味着大量且无差别的“重复”,也意味着影像的获取可以不再通过物质消耗而达成。在胶片时代,一部电影所有的素材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保留为档案;而数码影像在影片制作完成之后很大概率上逃不掉被抹除的命运,数码介质影像因此离“真实”更远了一步,这也是诸多著名导演,如昆汀·塔伦蒂诺、克里斯托弗·诺兰等极力呼吁保留胶片制作和放映的原因。2011年世界上最大的胶片生产商柯达公司倒闭和美国最后一家胶片洗印厂的关闭标志着胶片时代的终结,彼时距离数码介质的勃兴已有二十余年。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直到八年后的今天,大多数形态的数码介质电影依旧在享用胶片电影遗留的经验“红利”——更换介质的电影语言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发展和进步;胶片的潜能也远没有被完全挖掘,但遗憾的是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继续发挥这种介质的优势了。 然而,数码电影的美学停滞在某些类型上正在被“桌面电影”的浪潮重新点燃。尤其是2018年三部风靡全球的“桌面电影”相继上映,分别是年初在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网诱惊魂》(Profile)、7月在美国上映并收获极高话题度的《解除好友2:暗网》(Unfriended:DarkWeb),以及最终得以在我国商业院线广泛公映并成为豆瓣年度评分最高的恐怖/惊悚类电影《网络谜踪》(Searching)。因而,2018年也被许多研究者称为“桌面电影”元年③。 其实,以新媒体界面为内容的电影制作并不鲜见,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曾经流行一时的“伪纪录片”(Mockumentary),即用纪录片形式和手法拍摄虚构故事的电影类型,其标志性作品是1999年上映的美国独立电影《女巫布莱尔》,这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兼具美学创新的影片,基本定义了未来成为商业类型的“伪纪录片”需要具备的所有制作标准和叙事特征,包括:用便于移动的数码设备(当时是DV)进行拍摄;一般以主角视点进行叙述;内容为一段连续时间内发生的事件;以及基本上从属于惊悚或恐怖类型等。《女巫布莱尔》之后陆续出现的一批被恐怖片影迷奉为经典的作品,例如《科洛弗档案》《鬼影实录》《死亡录像》以及《最后一次驱魔》等,都是这一模式和类型的典型代表。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人类生活关联的密切强化,2010年之后,以笔记本电脑、手机屏幕等界面为叙事线索的电影开始出现,并不断丰富,例如2011年的《0s & 1s》,2012年的《致命录像带》(V/H/S)、《梅根失踪》(Megan Is Missing)、《凯利女王》(King Kelly),2013年的《巢穴》(The Den),2014年的《弹窗惊魂》(Open Windows)、《解除好友》(Unfriended),2016年的《直面人生》(Face 2 Face)、《房间》(Sick House),直至2018年出现了上文提及的三部“现象级”影片,“桌面电影”正式成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伪纪录片,以“亚类型”进入电影理论研究视野。 通过分析这一谱系,能够大致梳理出一条桌面电影的发展脉络,即这一类型影片兴起之初,电子屏(硬件)、网络社交工具(软件,含文字、语音、视频)等仅仅是作为媒介载体出现在影片中,构成了角色生活的“赛博空间”,参与并改写了叙事的发生和走向;随着这一类型电影的不断实践、更趋极致,最终演变为全片均为各种电子界面的穿插使用和排列组合,进而拼贴为一部完整影片。从中可见,桌面电影的成长节奏实际上正是“同步”多媒体与互联网不断渗入电影底层的过程,而这种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恰恰是当下人类日常生活正不断“互联网化”的极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