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3-0215-09 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台湾地区较注重以电影等文化产业拓展自身影响力。李安、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广泛获奖,提升了台湾电影的国际关注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电影逐渐越出自身区域,受到欧洲电影节的关注。如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对侯孝贤的发掘,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对杨德昌的发现,让之获奖模式的发行渠道逐渐顺畅,在北美乃至海外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侯孝贤、杨德昌表现突出,李安迅速崛起,台湾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达到巅峰。然而,当李安愈发国际化、杨德昌远逝、侯孝贤的创造力逐渐枯竭,台湾电影依赖少数导演的危机爆发,在获奖方面难以持续,市场票房急速萎缩,遑论其世界影响力。这折射出当下台湾电影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困窘。从发展历程上来说,李安无疑值得大书特书,他的成功有哪些特殊经验、国际电影节获奖路径何时失效、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北美市场台湾电影何去何从?本文试图对此做出解答。 一、北美市场的台湾电影状况 台湾电影自1993年正式进入北美外语片市场,迄今已有25年。为详细说明,下面用表1来概括台湾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具体情况。
截至2018年7月,北美市场共发行了27部台湾电影,具有院线票房的24部。①票房最高的是自2000年起一直占据北美外语片票房榜首的《卧虎藏龙》;而票房最低的是2017年发行的侯孝贤早期作品《尼罗河的女儿》,仅有2640美元。在这24部影片中,仅有5部在外语片平均票房之上,前四部均为李安作品,杨德昌的《一一》位列第五,其余19部影片票房与片均票房相差较远(截至2018年7月11日,北美外语片均票房97万美元),票房20万美元以上的仅2部,票房10万美元以上的仅4部,票房数万美元的11部,票房1万美元以下的2部。可以看出,台湾电影的海外市场严重依赖李安,他所执导的5部华语电影均在北美市场发行,票房总额达到了14244.2万美元,平均票房达到3676万美元。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外语片的最佳票房成绩,足见其成功:不仅斩获国际电影节重大奖项,而且在市场观众方面也获得了其他导演难以想象的认同。然而,身处好莱坞的李安从执导第一部英语片《理智与情感》以来,其面向欧美发展的创作思路越来越突出。在他执导的14部电影中,华语电影仅5部,且《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的“父亲三部曲”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卧虎藏龙》为2000年作品,《色戒》为2007年作品。自2007年后,李安推出的都是英语片,其创作重点已不再是华语电影,这对台湾电影来说无疑是重大损失。从影响力上来说,台湾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导演都难以与李安相提并论。1989年侯孝贤以《悲情城市》获得金狮奖,2001年杨德昌以《一一》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他们虽然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肯定,但并未得到市场的持续认同。同样,蔡明亮在1994年以《爱情万岁》获得金狮奖,此后他虽是国际电影节的常客,多次获得金狮奖、金棕榈奖提名,但再未获得具有较重分量的奖项(仅获得台湾金马奖评审团奖),更因其执着于“反叙事”和极端长镜头风格而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肯定。从“导演”一栏来看,台湾电影导演的断层也非常明显。在24部电影中,除李安、侯孝贤、杨德昌等已经成名的“50后”导演群体外,“60后”导演钮承泽、魏德圣虽获得台湾范围内的肯定,但很难进入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路径,周杰伦、杨雅喆、陈映蓉等“70后”“80后”导演群体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沉湎于个人情绪,艺术观念乏善可陈,表现出迎合市场、急功近利的创作思路,以青春浪漫为市场卖点,将同性、双性等性别取向融合在学校高压管制与民主、自由的政治追求,把严肃的话题转换为时尚的消费。可以说,当下台湾电影的故事题材和境界格局趋于狭窄。 在时间方面,20世纪90年代发行的3部电影均为李安作品,成为台湾电影进入北美院线的开始。《喜宴》在1993年创造了该年度“性价比”奇迹,为台湾电影开启了海外院线的票房。1994年的《饮食男女》至今仍是华语电影艺术片的票房最高者;处女作《推手》在1995年发行,票房虽不及前2部,但票房获利也是数十倍于制片成本。②2000-2010年共发行9部。李安的《卧虎藏龙》、杨德昌的《一一》、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在2000年分别创造了自身票房的至高点,但台湾电影未能进一步扩展自身人才和产业培育,反而越来越单方面依赖李安。实际上,自2007年的《色戒》后,台湾电影在北美市场没有一部超过97万美元的外语片平均票房。2010年至今共发行12部,虽在数量上略有增长,但在票房与影响方面极度低迷。其中最好的是2015年侯孝贤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刺客聂隐娘》,斩获票房63.2万美元;其次是钮承泽的《爱》,票房30.9万美元;1万票房及以下的多达5部。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毋庸与20世纪90年代以及2000年的李安电影相比,就是和大陆电影《战狼2》《美人鱼》等也是难以相提并论。近年来,台湾电影更面临无片可发的窘境,旧片重新发行成为权宜之计,但票房依然极差。如2015年重新发行的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票房28700美元,2017年侯孝贤的《尼罗河的女儿》票房仅2640美元,杨德昌的《青梅竹马》也只有12800美元。愈来愈低的票房数据表明台湾电影的内容创作和海外市场均处于羸弱的状态。 从类型方面看,北美市场的台湾电影以伦理片和爱情片居多,并且形成明显的阶段分界与文本特征,伦理片多达14部,爱情片也有7部,包括异性恋与同性恋。自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台湾电影的主流是李安、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导演,以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具有严肃反思的人文深度,强调艺术电影,个性风格较强。李安讲述戏剧性故事呈现人性的复杂,侯孝贤注重表现城乡之变的生活经验,杨德昌关注台北城市的人际畸变和伦理丧失,蔡明亮极力突出都市的人性孤独。2010年后,钮承泽、周杰伦、杨雅喆、陈骏霖、林书宇等一批导演涌现出来,他们专注于现代都市爱情,热衷于同性恋表达(7部爱情片中有4部属同性恋题材,除李安以同性取向角度探讨家庭伦理的《喜宴》外,其余均为“80后”导演取消家庭关系、专注情感的创作;其余3部则是“非80后”导演的异性恋表达)。联系到票房可以发现,钮承泽的《爱》是爱情片中票房最高的,但也仅30.9万美元,其余则集中在数万美元,同性题材的爱情片票房尤其低迷。这类电影暴露了青年导演的艺术稚嫩与经验匮乏,在题材、内容、风格、观念等方面极为相似。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Queer)影响深远,多元化的性别取向逐渐被接受,性别意识愈发宽容,同性题材早已成为创作热点。如近年来出现大量同性题材的影片(《我母亲的一切》《吾栖吾肤》《卡罗尔》),不断尝试着性别经验的多种表达,在票房与口碑方面均获得突破。目前,仅靠同性题材的敏感已很难被观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