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网络影评早已势不可挡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批评方式参与着与当下电影的内容、形式和制作等直接相关的各种讨论,它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融媒体与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一种潮流,也充分说明了人们已越来越倾向于从不同层面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影评的出现,将影评话语权不断推向平民化走向,多元影评方式的层出不穷,使得我国的电影批评在一方面变得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相当一部分有失公允、缺乏客观批判精神的“噪音”,甚至丢失了批判应有之精神向度,而陷入到了被资本“绑架”的困境之中。网络所构建的究竟应该是何种公共话语空间?网络影评的大众化、通俗化本身所出现的正负两极之倾向,以及在融媒体格局下,它将何去何从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理当作出回应的课题。 一、网络影评迅速崛起的原因 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共享和数据爆炸,使得大众文化在中国也潜移默化地成为积极参与和影响社会发生变革的重要诱因。如今,各种不同媒体的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和渗透,又促使人们的观赏、谈吐、阅读、消费和娱乐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大众文化的烙印。以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载体的影视批评就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在影评层面崛起的表征,它们从各个不同层面,有意无意地共同打造了一个相对独立、开放、自由和无所不包的文化空间,其自身特性和所表现的价值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一般大众欣赏品味和价值取向的体现。 (一)传统影评之公信力的下降与传播媒介的滞后 纵观电影史的发展,影评在其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电影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之作用。如法国的电影“新浪潮”便是以安德烈·巴赞的精神为主导,以《电影手册》为阵地,吸收了如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一批影评人对电影作品中的批评和议论,影响了一批“新浪潮”电影的创作,进而引起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兴起。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电影文化土地上,也曾有不少影评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从鞭策和监督的角度助力了当年电影的勃兴,如尘无这样至死遵循“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写作准则的电影评论者,他的每一篇充满真知灼见的影评,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那个年代电影人的创作。不过,直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影评工作者基本上都还是由专业人士,或有一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的电影爱好者所构成,他们的言论基本上体现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审美兴趣和对影片的理解与要求,同时也往往传递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意志或社会意识的一个侧面的反映。 融媒体格局下的今天,艺术批评与艺术作品一样越来越带有一定的游戏色彩,成为自我张扬的一种发泄渠道。电影也越来越朝着大众艺术的审美属性、大众文化的需求转向,当大众化如潮水般涌来,网络水军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批评的领域后,传统电影批评的方式和基本规则不可避免地会日趋边缘化,甚至面临失语的危机。加之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资本的疯狂渗透,传统影评也渐渐暴露出了自身的诸多问题。首先是传统影评自身话语权威的丧失以及公信力的下降。一直以来有些传统影评人“俯瞰众生”“耳提面命”式的说教式评论,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但在今天,这种模式化的影评会显得十分不讨好。同时,“红包影评”“人情影评”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影评的本身的话语威信力。一篇名为《中国电影需不需要影评人》的文章曾对传统影评的失范和失信等弊端发出攻击,说道:“枪稿、红包稿、人情稿,你是否觉得中国的影评‘交口’到泛滥的地步?坏品位、做宣传、博口碑,你是否会认为中国的影评人已经处于变质的地步?从超级影迷到电影论坛活跃分子、从为自己热爱的影片泼墨到开始拿片商的红包码字,从笔名的唯一性到同时拥有几个‘马甲’,影评人这三个字,在业内已经接近贬义词。”①其次是纸质媒体的刊发周期必然导致以其为依托的传统影评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性。以往的影评大多见于期刊杂志、相关报纸版面,甚至是学科著作中,相对耗时较长的刊印、发行、出版周期导致其所表达的内容常常无法及时地反映当下热门电影的观后评价。况且纸质媒体在新型的融媒体的冲击下已经处在没落的边缘,很多杂志报纸都需要靠单位的集体订阅或者捆绑式销售才能卖出,在这种媒介上发表动辄上万字的长篇大论,配合佶屈聱牙的专业词汇、难懂的哲学思辨、“鲜为人知”的引经据典,自然会把相当多的普通观众拒之门外,而成为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大众既看不到,也不会去看,这就使传统影评成了作者孤芳自赏的一件摆设,往往起不到“评”的作用,更谈不上产生影响力。 (二)网络影评契合了数字时代观众的接受意愿与表达习惯 如今,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对电影的评头论足也成为了普通大众进入讨论公共社会话题的方便之门。然而我们知道,电影自诞生之初就不专属于所谓的高阶级精英,它自诞生起始终和民间、大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借由网络技术所营造的新语言环境场域,将一度被文化精英独占的影视批评权重新夺回到大众手中,这似乎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历史发展至今的必然态势。在我国,目前比较公认网络影评出现在千禧年到来的前几年。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开始为大众所知晓的年代,社会的诸多领域都出现了互联网“版本”的雏形。而1998年12月“后窗看电影”论坛、“电影夜航船”“新浪影行天下”“雅虎电影论坛”“网易影视论坛”等电影网络论坛的先后出现,标志着影评也踏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至2002年开始,博客类影评在中国的发展可谓迅速,大量传统意义上的影评人逐渐开始转移自己的“战场”,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出自己的声音。新浪微博以其发布快速、编辑便捷且文字体量小(通常少于140字)等优势而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在SNS社交网站、腾讯等各种聊天软件上也出现了类似微博的“记录”“状态”“说说”等发声平台。直至今日,影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乃至购物APP的评论区,都变成了网络影评的生产和接受方式。越来越多的电影发烧友、广大普通观众在自己的博客、微博,在刚购买完电影票的APP评论栏,在名家影评博客、权威电影资讯网站的讨论区中撰写着自己的影评,随性随时、不加设防地对所观赏之电影发表自己的“高见”。到了今天,许多专家学者也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在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即时地播发着自己的见解、看法、观点,于是,网上影评也就分出了层次,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越来越具有可看性。网评的质量也有了极大提升,知识精英的平民化话语和积极参与网评,将融媒体推向成熟,且成了一道道独特的评议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