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围绕“坚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一主要工作,几经探索,电影人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而找到了一条“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以精品生产带动全面繁荣”的“繁荣之路”。 深情的关怀 有力的支持 中国电影有着九十多年辉煌历史。过去作为艺术门类的“天之骄子”,人们对它恩宠有加,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计划生产和统购包销的温室里,多少助长了它的“骄”、“娇”二气。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专宠”地位不复存在,它已处在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电视的普及、新兴文化媒体日益增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等。它不免有些彷徨、苦闷,有些手足无措。一时出现了浮躁情绪和诸多不适应,电影渐渐离群众远了。 然而,人民需要电影,党和政府关怀电影,在电影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对发展繁荣电影事业给以高度重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繁荣我国电影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全力的扶持。1995年年初,党中央提出抓好电影、长篇小说、少儿文艺“三大件”的要求。同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致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要求电影工作者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艺术精品,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这一年12月,是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纪念,他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我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勉励大家“多出精品,促进繁荣,再上新台阶,迎接新世纪”。1996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又亲临八一电影制片厂视察,要求我国电影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今年5月,他又将刚刚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部分电影艺术家请到中南海做客,共商繁荣中国电影事业的大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理万机的总书记连续五次写信或接见电影工作者,这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和世界影坛上都是罕见的。 谈起党和政府对电影的关怀,人们不会忘记1996年3月春意盎然的长沙。在这里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丁关根、李铁映等中央领导同志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丁关根同志在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党的文艺方针,提出了繁荣我国电影事业的指导原则、工作重点,明确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电影精品“九五五○工程”,吹响了新中国电影迈向第三次高潮的进军号。 弘扬主旋律 铸造民族魂 回首这五年,我国电影创作经历了一条充满探索、也饱含丰收喜悦的创造精品之路。这条路上,凝聚着广大电影工作者对电影的热爱、挚诚和奉献。 电影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而,电影“应该把我们党的崇高理想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展现给观众”,应该在银幕上高奏起时代的主旋律,铸造民族之魂。在这五年的创作中,电影工作者自觉地担负起了这一重大责任。 在众多的国产影片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它所特有的大气势、大手笔,形成了中国影坛独具特色的一幅绚丽画卷。从《重庆谈判》、《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到《大转折》、《大进军》、《彝海结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正以它那激动人心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实践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使命。难能可贵的是,这批重大革命题材影片,突破了以往相同题材影片过于执著于历史背景和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于其间的局限,更注重在大的历史氛围中塑造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相融合,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给人留下至深难忘的印象。《重庆谈判》将镜头对准二战结束,中国抗战胜利,中华民族将向何处去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但却没有拘泥于展示事件始末的细节,而是在一个宏大视角中,在展示中国社会中进步与倒退两种力量较量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内在精神人格的较量,突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精神风采和政治家纵横捭阖的超人气度。同样,影片《大转折》把全国战场作为背景,以刘邓大军的行动为主线,带着观众一起走近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刘伯承的沉稳、大气和儒将风度,邓小平的智慧、果断和胸怀大局,构成了影片大背景中精彩的人物塑造,展示了他们伟大的人格和深厚的情意。 一部中华民族史的深沉、曲折和激扬壮烈,曾引发着几代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激情。《红河谷》不仅以恢宏的场面、磅礴的气势、跌宕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西藏的壮丽风光、人文景观,更展现了藏汉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不屈不挠精神。《鸦片战争》力求以史家的深邃眼光和理性剖析这段屈辱的历史,显示出深刻的哲理,也折射着当今的时代精神。“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时,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一个民族危亡关头需要爱国主义,一个民族走向强盛时也需要爱国主义,前者为了奋起于生死之间,后者为了防患于未然”。正是这种当代眼光和前瞻的意识,使编导们用历史为今天的观众奏响了一曲曲撼人心魄的爱国主义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