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摄影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三种造型形态:一是再现造型形态;一是表现造型形态;一是表意造型形态。 最早人们对电影摄影认识到的就是再现形态,这是由摄影的纪录功能体现的,它也决定了纪录风格的形成。再现造型形态强调看不见摄影主体意识,掩饰作者创作意图,着力再现影像的自然光效,追求纪实美。他们还善于在人物运动中即兴发挥,甚至突破绘画构图的某些原则,获取生动、自然、流畅、新颖的画面构图,造成纪实感。像《沙鸥》、《见习律师》、《北京,你早》、《偷自行车的人》、《Z》、《马太伊事件》等。后来人们发现了电影摄影的表现造型形态,这是在发现摄影的表现功能之后认识到的。电影摄影向绘画学习,产生绘画风格(又称写意风格)。表现造型形态主张摄影主体意识的表露,着重用技巧对物质外部结构进行描绘、渲染与烘托,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注意借鉴绘画构图原则,讲究画面的整体布局,强调形式美,追求绘画性。像《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天云山传奇》、《伊万雷帝》、《简·爱》、《苔丝》等多为此种造型形态;而表意造型形态则既要求影像具有真实美和形式美,又要通过真实美与形式美赋予影像以创作者的深刻意念,以使形式转化为内容本身,强化摄影的主体意识,强调画面影像的塑造富有一定的寓意。 再现、表现、表意等造型形态,不能说孰高孰低,它们都是电影摄影所具有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在电影摄影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人们发现并运用的。一部影片根据它的题材、体裁、样式的不同,创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造型形态和风格来表现。可以以再现形态为主,以写实风格出现,也可以以表现形态为主,以写意风格出现,更可以将其揉合在一部影片中展现。历来优秀的导演和摄影都力图造型形态与影片内容有机结合,并赋予造型手段以新的生命。80年代以来,他们更有新的尝试,尽管他们有的刻意写实,有的力求写意,有的偏于淡雅,有的倾向浓重,有的注重纪实性,有的强调绘画性,但他们在强调某一艺术倾向的同时,在追求某一造型形态的同时,又都注意融入另一造型形态。比如《人之初》是以表现形态为主,追求写意性,但在用光上又十分注意自然光效的真实再现;《秋菊打官司》是以再现形态为主,强调纪实风格,但在画面和布局上又常常显露出造型表现形态的痕迹。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种造型形态融合得最为巧妙,又极富有新意的,要以1993年美国出品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一片最为典型。 《辛德勒名单》是根据描写真人真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它表现的故事本身与以往所有反映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影片不同,它不是写一般的英雄人物,不是写犹太人的反抗,而是写一个与纳粹为伍的德国投机商,天主教徒,生活放荡的花花公子。辛德勒到波兰犹太区来就是为发战争财的。正是这样一个眼睛里只有钱,对其它什么也不关心的人,在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的灭绝种族的罪恶行动中,由于良知未泯,他把发战争财得来的钱倾其所有,营救了1100名犹太人。“辛德勒名单”就是被他营救的犹太人的名单。为此,他破了产。战后辛德勒实际上被人遗忘了,《辛》片的成功使人们重新提起了辛德勒,认识了辛德勒。 惯常以游戏心态拍片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出身。他体验过犹太人的痛苦,他的几位亲人二战中死于集中营,他对营救过犹太人的辛德勒抱有特殊的感恩之情。在德国出现新纳粹分子的背景下,他想用影片唤起人们对法西斯二战中所犯滔天罪行的记忆。因此他怀着极为严肃的心态投入创作,一改以往他影片的面貌。此外,他执导的《外星人》、《侏罗纪公园》、《大白鲨》和《抢劫纽柜的人们》等在美国上座率最高的商业娱乐片。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奖,他尝试过的严肃题材影片《紫色》、《太阳帝国》、《总是如此》等也仅得过提名奖。因此他为争得奥斯卡奖,谨慎制作。投拍此片前十年他已购买了拍摄版权,但他没有轻率动手,一直等到他认为拍摄时机成熟。《辛德勒名单》这部严肃题材的影片使他一举捧回1994年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座奥斯卡金像(该片还荣获最佳改编编剧、最佳美工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作音乐等七项奥斯卡奖,和12项提名奖)。同时票房也获得极大成功。 全片贯穿“名单就是生命”这一立意。斯皮尔伯格调动一切手段,充分运用电影语言,以纪实风格为主在故事处理上采取纪录性与戏剧性并存,在造型处理上融入各种造型形态。 在准备《辛》片中导演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不受别的故事片的启迪或影响,原则上不看任何有关大屠杀的故事片。而是大量参看当年的纪录电影和堆积如山的照片。在这之前,所有他执导的影片都试图以自己艺术、智慧和各种手段来控制观众,这一部他“不想过于感情化、戏剧化”,“而希望通过一个客观的故事把感情还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对眼前看到的一切作出判断,就象观众在一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那样。”因此他“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去表现人们的苦难”。为此,在这部影片中他不强调戏剧冲突,不搞曲折离奇的情节结构。为突出大环境,大气氛的真实再现,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三万名看上去像犹太人的波兰临时演员,设计了125个角色,在波兰选用了30多个外景地,其中不少地方就是当年杀害过犹太人的实景,他们还搭建了140个布景,以营造二战中犹太区和集中营等地。影片塑造的环境、氛围,都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纪实感,犹如二战再现。 然而该片的纪实性又是与戏剧性并存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是个讲故事的能手,是塑造人物的大师。在强调纪实性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努力塑造好三个主要人物,即温文尔雅的投机商奥斯卡·辛德勒,野蛮成性的党卫军官阿蒙·格特和犹太人会计师伊特兹哈克·史顿。此外,无论场面的大小,导演都不是一般地交待过场,而是由若干个鲜活的人物,牵动人心的小故事相互连接相互穿插,不时地吸引着观众,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如史顿巧妙地帮助犹太人历史教师闯过一道道关卡;被分配做门锁的神父,十分意外地、戏剧性地从党卫军的枪口下逃生;在非常境遇下,过早成熟的孩子们,学会看了令人心酸的各种方法保存自己的生命;一位女工求辛德勒救助自己的父母;丹卡母女的种种遭遇;辛德勒以戏谑的假像向乘坐闷罐车的犹太工人洒水,使其消暑解渴等等、等等,均像一颗颗精美的珍珠穿成一串项链那样恰到好处,加之演员准确、精湛的表演,更赋予影片十分强烈而令人难忘的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