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红河谷》、《鸦片战争》、《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优秀国产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精良的制作、磅礴的气势对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们为之鼓掌喝彩的时候,却又不禁会问,中国每年生产的100多部影片中能够赢得喝彩声的究竟占多大比例?为什么很多国产片观众不爱看?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困境,赢得观众,适应市场?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电影制片厂、电影公司、电影院、部分观众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大量采访,并将从今天起陆续刊登关于中国电影的系列报道,试图从客观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做一次深入分析。我们坚信,中国电影一定会走出低谷,再次步入辉煌。 当沉寂多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被1995年的10部引进大片激活之后,借引进大片的“西风”,优秀国产影片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票房佳绩。《阳光灿烂的日子》以400万的票房创下了1995年北京电影市场之最,《孔繁森》以3000万的成绩跃居1996年国产片票房榜首,《离开雷锋的日子》仅在北京地区就突破500万元票房,《红河谷》在上海地区票房达400万。投资1亿元、制作精良、阵容庞大的《鸦片战争》、气势磅礴的《大转折》等国产大片也在期待着艺术与市场的双重收获。这些优秀的国产影片使得中国电影显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景象。 然而,当我们为这些为数不多的优秀影片擂鼓助威、鼓掌喝彩的时候,却不能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中国每年生产的100多部影片中能够赢得喝彩声的究竟占多大比例?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度究竟有多高?是不是所有的国产片观众都爱看?国外大片的引进已经使中国电影观众不再孤陋寡闻,他们的胃口变得更高,眼光也更为挑剔。要把已经大开眼界的中国电影观众拉回电影院看国产电影,仅凭几部国产大片的号召力毕竟显得势单力薄。 北京市电影市场研究小组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8%的观众对国产片的总的看法是“耐人寻味的不多,平庸之作不少”。有关部门对1996年上海、广州、沈阳、成都等地城市影院经营状况的一份报告反映,“国产片不看”已成为部分观众的思维定势。北京市电影公司近期一项市场调查表明,1996年观众对国产片的信任度已从1995年的41%骤减至20%。据有关人士分析,在每年100多部的国产影片中,好片子并不多。有的影片质量不高,思想内容苍白,脱离现实生活,艺术手法陈旧,艺术品位不高,概念化,细节不真实,节奏拖沓,制作粗糙。这些既缺乏商业价值又没有艺术品位的国产影片,是电影失去观众的主要原因。无力赢得观众的中国电影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奏响票房凯歌。即使是那些被媒介炒得沸沸扬扬的影片也常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而靠红头文件、团体包场等特殊手段取得票房的部分国产片也难免会满场不满座。至于很少被人知晓的大部分国产影片,境遇就更令人痛心。据业内人士介绍,有的影院放映国产片时整场只有一个观众,而有的国产影片竟然连一个拷贝也没有卖出去。 中国电影市场连续两年火爆的票房收入并不表明国产片票房火爆,因为国产片所占实际份额并不大。据广州、北京等地统计,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已占当地1996年票房收入的70%-80%,进口影片的经营已经事实上成为市场的主体。进口大片毕竟不是国内制片厂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再高,也不能代表民族电影业的中兴。 已经不再被计划经济抱养的中国电影要生存发展必然要考虑市场,影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也要在市场中才能实现。而中国电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在于电影的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发行收入、放映收入4项指标连年下降,一些电影制片厂入不敷出,陷于困境。与电视相比,电影是一种更为昂贵的艺术,市场的“杠杆”迫使它完全靠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情愿解囊走进影院。在电影生产制作成本愈来愈高的今天,面对市场的影片如果没有高票房保证将通过何种途径收回投资?业内人士曾经大致算了一下近几年国内拍片成本回收比例:1995年拍一部电影假如投入200万,可回收180万;去年投入200万,可回收150万;今年投入200万,至多可回收120万。有关部门的资料表明,每年投放市场的百余部国产影片(国产片部分)中,收不回版权及拷贝费的占到70%,保本持平的又占到15%,真正能收回成本并形成回报的仅占15%左右。投资拍片而得不到如期的回报,只能打击投资者对中国电影的热情,使投资者减少投资或不投资。而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投资与回报若不能较好地协调起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与繁荣将是一句空话。 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电影市场实际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每一部影片有3000万观众,每人按1元计票价,就有3000万的收入。原中国电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曾预言,中国电影从目前生产和销售能力看,潜在市场至少是100亿元人民币。应该说这个巨大的市场为中国电影的辉煌提供了绝对的现实可能。但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决定了中国电影市场只欢迎电影精品,那些内容平淡、质量低劣、制作粗糙的影片必然会被淘汰。 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李国民曾在长沙会议上说,中国电影的核心问题是出精品、创品牌。有精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有效益就有活力,就能站稳脚跟,就能不断拓展,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国电影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精品太少,形不成气候。不能产生冲击波,把市场搞活。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影片可以称为电影精品,这些要求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拍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精品?大多数国产影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国产影片难以赢得市场的原因又是什么?中国电影报总编辑李文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拍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片厂经济拮据,电影拍摄资金匮乏,制作能力萎缩,经济运行尚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电影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优秀电影剧本缺乏;电影导演队伍相对薄弱,中国银幕缺少真正有魅力的演员。国产影片难以赢得市场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电影缺少“三性”统一的影片;电影不重视宣传策划,缺乏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国产影片发行形不成规模,难以在市场上实现最大化效益;发行、放映改革急需深化;电影市场还不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