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这种职业其目标与奋斗过程背道而驰,一方面军人是为战争而生,另一方面军人又以保卫和平为己任,它的终极目标竟是自己的消亡。这就构成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尴尬和微妙的处境 如果说文艺创作中存在着永恒的主题,那么“战争与和平”无疑是其中最具魅力的主题之一。多少年来,在这个主题之下演绎着多少英雄豪杰的悲壮故事,撰写出多少催人泪下的传世之作。然而,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就会注意到,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后者明显处于失衡状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和平时期的军旅文艺远不如战争诗篇那么撼人心魄,和平年代的军人们也没有战火中的勇士那么光彩照人。 正因为如此,《和平年代》的出现才令我们感到格外喜悦和兴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的难度和魅力就在于“和平年代”这个题目本身。事实上“和平”的失衡是一种客观和必然,军人本来就是为战争而存在的,和平使军人失去了最能证实自己价值的阵地。与战场相比,和平军营中的生活,总显得平淡乏体,而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又因种种原因难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反映,这就导致了反映和平时期军人生活的影视作品在寻找冲突和矛盾时的谨慎与无奈。 而《和平年代》最令人感到振奋的是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无可争议的大片格局和勇于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的巨大勇气。它不是从个人品质、家庭矛盾、局部困难等方面去构筑矛盾,而是从时代的变革与军队使命的转变这样的角度去描写表现军队整体和军人个人的命运。在片子的第一集中,有一个为了开发城市,炸掉烈士纪念碑的情节,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不仅表现出军队为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而且预示着军队进入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变化都不是孤立的,而与整个国家的改革进程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相关联,它的冲突实际上是社会变革与实现人生价值的矛盾,将矛盾冲突置于这样的层面之上,就避免了同类题材作品中总纠缠于诸如家属随军,农村兵提干,战士转志愿兵,干部家庭贫困等许多表层化矛盾的纠葛,及对和平环境下军人生活的简单、浮浅的表述,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这部电视剧第一次从宏观的角度,正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军队成长、发展、变革的艰辛历程,它以一支特种部队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几个战友的生死友情和不同的人生道路,比较形象地展现了人民军队如何走上一条精兵之路的过程,并且真实地表现出在这一过程中,两代军人所经历的感情与意志的痛苦磨炼。该剧试图通过剧中人的复杂曲折的经历,阐述战争与和平、军人与和平、军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集中反映了两个主要思想,其一是和平年代军队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而在经济建设中,军队同样要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比战争年代来得轻松。但这种牺牲同样是有意义的,即剧中主人公所说的“和平是对军人最高的褒奖”;其二是富国需要强兵,和平年代,军队并不能忘记战争,而且我们要走一条精兵之路,因为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不被别人欺侮,才能保证经济目标的真正实现。 军事文艺是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支柱的,多年来我们对于颂扬战场上的英雄早已驾轻就熟,可是对于讴歌和平时期的勇士却总显得捉襟见肘,尽管大家一窝蜂地追逐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拍出的许多部反映英雄模范人物的影视作品中,我们还是感到这些“英雄”们身上,欠缺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理想主义”的光辉。有人说,我们的英雄没有硬度,像一个个好心的老太婆。我觉得之所以让人产生这种印象,恰恰是少了理想的支撑,没有赋予人物展示理想和才华的舞台,让他们整天陷入一片鸡毛蒜皮的琐事之中,人物当然不会有光彩。《和平年代》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赋予他的英雄人物以理想主义的光辉。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秦子雄。 世界上恐怕很少有象军人的职业那样,目标与奋斗的过程如此背道而驰,一方面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没有战争就没有军人,另一方面军人又视保卫和平为己任,为和平而献身,它的终极目标竟是自己的消亡。这就构成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尴尬和微妙的处境。这也许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军人的不幸,他们命中注定不可能成为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战将,而不得不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沙盘将军”,但是他们依然奋斗,依然奉献,他们的精神具有同等的价值。秦子雄正是这样一代献身国防的职业军人的代表,这是近年少见的当代军人形象的典型。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对理想的执著和对事业的投入与献身精神,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有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远大抱负。尽管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追求可能得不到回报,可他无怨无悔,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的的奴颜与媚骨。他浑身上下都流露出一种凛然正气和理想主义,他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出于一名军人的使命感。这样的人物会让人产生一种崇敬感,尽管依世俗的观念看,秦子雄过于偏执,过于激烈,可是对于理想和信念,没有执著也就不可能实现。作为一名军人,他以自己的行为证实了一个真理,和平年代同样需要最优秀的男人来做军人;而《和平年代》则通过秦子雄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希望看到有理想色彩的英雄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和平年代》在肯定秦子雄的价值取向时,没有否定另一种人生选择,那就是以章大军、慕容秋为代表的脱下军装的军人们。事实上真正能把军装穿一辈子的人是不多的,大多数的军人都是在几年、十几年之后又成为老百姓的,可是他们的生活却永远注入了一种精神的原动力。这些人在经济大潮中离开部队,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带给社会的是一支健康的、正派的力量。在改革开放中,这支大军的加入是非常重要的,这支力量在进入市场经济后,给社会带来的是良性循环,而他们的成功的动力正是由于人的素质,由于部队生活的培养和教育。从这个角度来反映部队教育的成果,比那种单纯的说教要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