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歧(黑龙江影视艺术中心一级导演)在我国电视剧导演群中,是一位有着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导演。10年的艰辛创作历程,李文歧这位勤奋而严肃的青年艺术家,已经献给他的观众诸如《雪城》、《赵尚志》、《红雪》、《黑土》、《冰美神在融化》、《父亲》、《黑纽扣》、《东北王张作霖》、《李叔同》、《巴掌大的地方》、《隐形伴侣》等近20部作品,其中不乏荣获“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之作。因此,探讨他的创作道路、美学追求,特别是研究他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对克服目前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推动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还是不无益处的。 植根厚重的黑土地 李文歧是黑土地的儿子,他生于斯、长于斯。因此,他对这片生他养他的黑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黑土地上的人,黑土地上的事,黑土地变迁的历史,黑土地上一幕幕的活剧,黑土地悲欢离合的故事,黑土地蕴育的文化内涵,都成为他作人从艺的丰厚营养,自然,也成为他电视剧创作的主要对象和重要题材。 且不说他早期的作品:《雪城》、《赵尚志》、《黑土》、《红雪》,表现了黑土地的厚重历史和鲜活现实;就是近期的作品,更是瞩目着黑土地的巨大变化:《东北王张作霖》,描写了抗战时期黑土地的草莽英雄张作霖;《隐形侣伴》,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东北建设兵团的知青生活;《巴掌大的地方》,表现了改革开放后黑土地农村的巨大变化……这样,植根黑土地、面向黑土地、表现黑土地、歌吟黑土地,则构成了李文歧电视剧的重要创作个性之一。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创作个性的存在,使得电视观众只要想到黑土地,就会想到李文歧;想到李文歧,就会想到黑土地。黑土地为李文歧的电视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根基;李文歧也就自然地成了黑土地的代表和标志。进而言之——离开了黑土地,也就没有了李文歧。 特定的地域,是成就一位作家、艺术家、导演的丰厚土壤;是造就其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条件。不是么,秀美的江南水乡,造就了鲁迅;大上海的社会生活,造就了茅盾;老北京的人情风物,造就了老舍。就电视界来说,黄土高原,造就了张绍林;大西北的辽阔,造就了刘郎;湘西的山水,造就了刘学稼。当然,厚重的黑土地,也造就了李文歧。 揭示人生的沉重感 李文歧,知青出身,据说曾在农村生活过6年之久,体味了社会最底层的艰难的人生;此后,又当过8年的汽车司机,有着平民生活的强烈感受。他完全靠自己的悟性、灵感、苦学、拚搏的精神,攀登上了电视剧导演的阶梯。所以,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学院派艺术的规矩和雕琢;有的倒是对生活和人生的思索和真诚。但是,有一点却始终渗透在他的作品深层,那就是——沉重的知青情结。 知青,这个特定时代的特殊社会阶层,他们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对特定的思想文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切体味。他们是经过炼狱的“合金钢”,涅槃后的“金凤凰”,心中烙印着时代的悲愤和民众的苦难。《雪城》、《隐形伴侣》都是这一领域里优秀的代表作品。 李文歧处理这样的题材时,重点不在描写过程,不在展览残酷,而是将其推到时代的大背景上,揭示人的灵魂冲突、观念碰撞、情感蜕变、人性扭曲。所有这一切,均赋予他的人物一种生活的沉重感,一种人生的苦涩感,自然也就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这样,生命的沉重感,也便构成了李文歧的重要创作个性。 无论是战争题材的《赵尚志》,无论是人物传记的《李叔同》,无论是知青题材的《雪城》、《隐形伴侣》,无论是现实题材的《巴掌大的地方》,其中的人物都带有生命沉重感。他们生活得那么累,精神负担那么重,内心创伤那么剧烈,仿佛都背负着沉重的人生十字架,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难辛。 记得有人曾将陕西老作家杜鹏程和王汶石的创作个性作过这样的比较:杜鹏程是位“皱着眉头”看生活的作家,所以他主要表现的是生活的残酷和人生的苦涩;王汶石则是“微笑着看生活的”作家,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诗意和人生的欢欣。应该说,这种比较是有道理的。而李文歧的创作个性,也的确颇有点杜鹏程的味道。 创造凝重的美学品格 李文歧的电视剧创作,较少采用“通俗剧”的方式,而是追求“艺术片”的审美品格。所以,他在视听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较多地运用造型语言,注重色彩基调,强化诗的意境,体现为一种凝重的美学追求。而这,也构成了他的鲜明创作个性。 在电视剧导演群中,努力开拓屏幕的造型潜能,打破小小电视荧屏难以运用造型语言的神话,并获得成就的,除了潘小扬以外,恐怕就是李文歧了。他的《赵尚志》、他的《隐形伴侣》,在调动和发挥电视造型语言的叙事功能、描写功能和抒情功能方面,充满了艺术的张力,给观念以强烈的视听撞击,从而将自己的作品,升华为艺术品。 李文歧的作品,十分注重色彩基调的设计、营造和把握。正是那笼罩着作品的统一色彩,将电视剧构筑成和谐、完整的统一体。比如《赵尚志》,那蓝灰色的冷色调,艺术地营造了战争年代冷峻和严酷的时代氛围,为抗日壮土的牺牲,熔铸了凝重的情绪基调。比如《隐形伴侣》,那橙黄色的暖色调,既充满了凝重的历史感,又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相互扶助,彼此爱恋的少男少女,涂上了一层温馨的色泽,自然也给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