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期,长城、新联、凤凰等3家电影制片公司(合称“长凤新”)分别创办成立,它们继承和发展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从事创作和生产影片。在建立的30多年间,3家公司一共摄制了379部影片(长凤新三公司从建立到“文革”前,16年间一共拍摄了262部影片,平均年产16部半)。这些作品都曾经对港澳同胞及海外广大的华侨社会产生过较积极的作用和较深远影响;同时,对于当时的香港电影同业也起到一定的良好影响和推动的作用。 我们当然不会看不到,早在长城、凤凰、新联3家公司成立之前,在30代我国进行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其后的解放战争时期,香港爱国进步电影已经在形成、在发展,并且在那翻天覆地的年代起了团结促进的主要作用。这是应该首先加以肯定的。不过,到了50年代初,长、凤、新3家公司的成立及其发展,把香港爱国进步电影推向一个更新、更有规模和更高的层次而已。 (一)抗日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香港爱国进步电影的状况,及其对香港电影工作者的影响。 1.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全国人民抗日的爱国热潮推动下,加上上海沦陷后,部份进步电影工作者南下香港,香港的电影界,也激发起抗日的爱国热潮。同年,邝山笑、林坤山等人,发起成立了华南电影界赈灾会,进行救亡工作,在该会鼓励下,“大观”、“南粤”、“南洋”、“合众”、“全球”和“启明”6家影片公司携手,拍摄了描写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粤语片《最后关头》,由苏怡、高梨痕、陈皮、赵树燊4人任执行导演。“八·一三”以后,香港好几家影片公司陆续拍摄了一些和抗战有关的影片,如《前进曲》、《回祖国去》、《女战士》、《儿女英雄》、《火中的上海》、《边防血泪》、《中国青年》、《焦土抗战》、《血肉长城》、《大义灭亲》、《傀儡美人》、《战云情泪》、《民族罪人》以及新闻片《广州抗战记》、《西北江血战》、《保卫华南》、《八路军攻平型关》……等等。参加编导和演出的电影工作者,计有沈惠慈、马国彦、邝山笑、申泯、洪仲豪、冯峰、伊秋水、仇海灵、高梨痕、李绮年、黄漪磋、林丽萍、鲁司、关文清、黄达才、吴楚帆、黄笑馨、冯苇、冯志刚、陈云裳、侯曜、蒋君超、苏怡、卢敦、黎灼灼、李清、许曼丽、董柱石、吕伦、黄曼梨……等等。 这些影片的拍摄,不仅反映了全国奋起抗战的形势对香港电影界的影响和香港电影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香港同胞和南洋侨胞的抗日要求和渴望看到抗日电影的愿望。 1937年底,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蔡楚生、司徒慧敏、谭友六等撤退到香港。他们和香港的粤语电影工作者接触与交往后,了解到香港粤语电影拥有大量观众和有利的制作条件,便积极地筹划拍摄抗战题材的粤语片。他们和独立制片的新时代公司合作,并争取有进步倾向的粤语电影工作者参与,很快便开拍了抗战早期获较好评价的抗战影片《血贱宝山城》(蔡楚生、司徒慧敏编剧,司徒慧敏导演,李清主演),影片的故事,基本上根据抗战初期中国抗日军队姚子青营死守宝山城的动人事迹编写,表现了中国抗日战士高贵的民族气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影片在香港、南洋各地和武汉公映,都非常轰动。 随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又为独立制片的启明公司拍摄了《游击进行曲》,主演者是李清和容小意。影片既歌颂中国人民反抗日寇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阐明了要反对强大敌人必须发动群众展开游击战争的思想。 1938年,撤退到重庆的进步电影工作者,为了扩大抗战电影的阵地,争取到当时国民党控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在香港成立“大地影业公司”拍摄国语片,进一步加强香港的抗日电影运动。原来在香港从事粤语电影制作的蔡楚生、司徒慧敏、谭友六、李清、容小意、卢敦、黎灼灼,以及由重庆前来的吴蔚云、黎莉莉、凤子、江林等,都参加了“大地”工作。陆续开拍了《孤岛天堂》(编导:蔡楚生,主演:李清、黎莉莉、李景波、蓝马)和《白云故乡》(编剧:夏衍,导演:司徒慧敏,主演:卢敦、凤子、江村、黎灼灼)。影片热情地歌颂了广大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直接描绘了香港同胞热烈支持抗日的爱国行动,深刻地揭露了侵略者、汉奸、特务的丑恶嘴脸。 1939年底,大地公司停办,香港的进步电影工作者又组织了新生影片公司,拍摄了取材香港现实生活的《前程万里》(编导:蔡楚生,主演:李清、李景波、容小意、严硕)。这3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在香港和南洋各地放映,都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当《孤岛天堂》的剧中人说到“中国是不会亡的”的时候,激动的观众,常常会起立鼓掌。 1941年,大观公司拍摄了《小老虎》(编剧:李枫,导演:罗志雄)。它描写一个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遭遇和成长,表达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的主题,受到观众和进步影评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同年7月,汤晓丹拍摄了《小广东》之后,又为“大观”拍摄了抗日题材的粤语片《民族的怒吼》。汤晓丹以充沛的爱国热情歌颂了劳苦大众的正义行为,揭露了卖国奸商的罪行。参加演出的演员有陈天纵、冯瑛、冯峰、高鲁泉、王莺、陆雪花、秦小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