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香港回归的全民性节日里,不知有多少人还能忆起157年前导致香港丢失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那场奇耻大辱。谢晋同志执导的《鸦片战争》在此时此刻摄制成功和隆重放映,使我们获得一份清醒,历史的遥远又近在眼前。 这部影片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于鸦片战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最新认识成果。历史研究的深入,思想解放的深入,使这种认识在更大程度上逼近历史的真貌。从事鸦片贸易的海盗式的掠夺者,并不是一伙海盗,他们是新兴的强大的工业文明的代表,中国皇帝还在靠快马传递自己的谕旨,英国女王却已在为蒸汽火车剪彩,道光轻蔑蛮夷英吉利做大清的属国都不配,维多利亚已把开发这块东方最后的土地视为自己的责任。“我认为一艘英舰可以消灭中国全部水师,”英国海军上将的这句话既暴露他的狂妄,也表明中国水师是多么原始。国家主权能不能得到维护并不取决于善良的愿望,力量悬殊的对手之间,没有公平道义可言。马克思当年论述这场战争的一段话说得很精辟,“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依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然而,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毕竟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民族自尊、道义原则和禁绝鸦片的决心,一洗那些为鸦片放行的贪赃官吏给予中国的耻辱。英军的坚船利炮摧毁了清王朝的战船和城防,却摧毁不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定海知县城破时横刀自刎,关天培炮台失陷时点燃火药桶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场战争中文武官员自杀殉国的达数百人,无一人投降,其壮烈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英人为之困惑,风云为之变色,影片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的正气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影片写林则徐把握的是这个基调。林则徐的命运是和大清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的,这注定了他的悲剧。历史给他的空间很小。道光的摇摆多变,权臣的频频掣肘,他有预感但是无法左右。他能在广州与英人决一死战,可英舰掉头北上,他就无能为力,影片表现他闻英舰北上而大惊失色棋子撒落一地的情状,是颇为传神的一笔。更能展露他的性格光彩的,是他为有效抗击英人而严厉整治官场腐败的篇章。他在总督府大厅邀集众官员肃然端坐反省自察,并不要求谁作空头表态和承诺,谁坐不满三个时辰,按大清律就摘下谁的顶戴花翎,停职待罪。这种毫不留情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是黑暗王国中的一束火炬,给人希望。看到那些吸食鸦片成瘾的官吏一个个不支倒地,既有一泄心头之愤的快感,又为大清从朝廷到官场衙门充斥这些可憎可恨的腐败份子而感到莫大的悲哀。 如果说影片的这种描写就林则徐刚正不阿的性格说来是顺理成章的话,那么下面的这种笔墨就出人意料了。益和行买办之子阿善交出一份帐册,上面记着十九年来的大大小小官员行贿的银两,希图以这份举报为父赎罪。林则徐则声色俱厉:凭着这份东西,你父亲就该是一个砍头的死罪。在他书房里,邓廷桢看着密册也脸色有变,林当着他和关天培的面,拎开炭盆上药罐,将密册投入火中。这岂不是包庇赃官有损林则徐的高大形象吗?我认为这倒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林则徐,他身为钦差大臣,不会大敌当前先乱了自己的阵脚。这一笔写出他的城府,老谋深算和深谙官场三昧,他要把邓廷桢、关天培变成左右臂生死与共。影片更从他如何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写出他性格的又一层面,开始他也和那些王公大臣一样,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可他不固步自封,而着专人查询洋务。对洋人并不妄自尊大,而是晓之以理。在与外人实际接触中,他渐知世上早已强国林立,并由此成为清王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发配新疆启程之际,让人把一个地球仪带去呈献给皇上,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朝廷身上,影片表现了他的历史局限,他的悲剧的深刻性也在这里。 和五十年代摄制的《林则徐》不同,影片给琦善这个人物增添了比较丰富的色彩,没有把他的议和简单等同于投降,他看到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他认为只有谋和。进入英军营地谈判,还要打肿脸充胖子,明明是求和,要说成是赐和,明明是赔款,要说成是赐银。他一厢情愿地认为,以白银美女安抚了洋夷,就不会再开战。英国人的回答却是十天以后进入香港。他也是个悲剧人物,最后也成了替罪羊。这个人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仍然不足为训。人民尊崇的是那些民族危难关头抵柱中流的英雄好汉,唾弃那些在强敌面前挺不直脊梁的软骨头。琦善被押解回京时与林则徐相遇,他如此向林表明自己的心境,你我虽都遭惨败,可你呢,虽败犹荣,或能名垂千古。而我琦善呢,身败名裂,永背骂名。这样一种自白出自琦善之口是否贴切尚可探讨,但有助于我们认识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没落腐败的清王朝无法抵御新兴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历史故事可以说得很动听,但距离的遥远又常常使人难以有切肤之感。《鸦片战争》不是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性使它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震撼力,历史并不曾把精神的丑陋全都埋葬。它使我们的心无法平静,在进行历史的反思时也不能不审察自身,这是这部影片的力量所在。今年“七一”以后,中华大地上已经没有鸦片战争屈辱的印记,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和较量还没有结束并且永远也不会结束,值此充满挑战的21世纪来临之际,我们从《鸦片战争》这部影片得到的,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