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即将到来,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于1996年11月2日至7日在广州举办了“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目的在于对香港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次较全面的回顾和较深入的研讨,以更好地向祖国大陆观众介绍香港进步电影所取得的成绩,增进对香港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了解;并推动祖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电影界的交流,增进友谊。本次活动在广州华之杰电视传播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圆满成功。 香港电影回顾展 “香港电影回顾展”展映了香港电影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影片12部:有朱石麟导演的《一板之隔》(1952)、李萍倩导演的《都会交响曲》(1954)、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1972)、许冠文编导演的《半斤八两》(1976)、方育平导演的《父子情》(1981)、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1986)、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1987)、王家卫导演的《旺角卡门》(1988)、刘国昌导演的《庙街皇后》(1990)、唐季礼导演的《超级警察》(1992)、陈嘉上导演的《飞虎雄心》(1994)、许鞍华导演的《女人,四十》(1995)。 参加“香港电影回顾展暨研讨会”的香港代表有港事顾问、香港电影导演会名誉会长吴思远,港事顾问、香港演艺协会会长许冠文,著名导演方育平、唐季礼、刘国昌、朱枫,著名编剧查良景、陈文强,著名演员朱虹、冯琳、刘玉翠、陈国邦、丁子峻,著名学者罗卡、刘成汉、列孚、余慕云、冯凌霄,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文体部副部长崔颂明、香港影业协会副主席马逢国、银都机构副总经理余伦等;大陆代表有著名学者、导演滕进贤、张思涛、何非光、区永祥、李以庄、刘帼君、胡克、于中莲、陈飞宝等;台湾代表有著名学者李天铎、焦雄屏、梁良、黄仁等。 11月2日下午3时在广州黄花岗剧院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滕进贤、广电部电影局副局长窦守芳、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思涛、香港影业协会副主席马逢国、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长邹启宇在开幕式上讲话并预祝大会成功。 展映12部影片的主创人员在开幕式上与观众见面,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授予他们纪念奖杯,会场气氛隆重而又热烈。会后展映影片《女人,四十》。 香港电影研讨会 11月3日至4日举办了以《香港电影回顾》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分别由滕进贤、崔颂明、张思涛主持。 香港、台湾的著名电影学者和大陆研究港台电影的学者在研讨会前提交了23篇论文,对香港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脉络、香港的重要制片机构、粤语片的发展与成就、香港的类型片、导演艺术、表演艺术、“台湾因素”对香港电影的影响、合作拍片等专题进行了研讨。 一、中华文化脉络 大陆学者蔡洪声(因故未出席会议)在论文中提出,自1913年香港电影拓荒者之一黎民伟创作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开始,即秉承了“文以载道”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儒家文化中的“礼乐”与“仁义”、导人向善、伸张正义,以及关注社会现实等文化传统,不但体现在朱石麟、李铁、卢敦、秦剑等前辈导演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延续至今,弘扬在《精武门》、《父子情》、《似水流年》、《法外情》、《警察故事》、《庙街皇后》、《笼民》、《女人,四十》等优秀作品中。尽管香港电影受西方文化很深的影响,但在多元化的格局中,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脉络清晰可见。 二、香港“长、凤、新”、邵氏、电懋、银都等重要制片机构及其艺术特色 香港学者冯凌霄论述了“长城”、“凤凰”、“新联”等电影公司继承了夏衍、蔡楚生等人40年代在香港建立的爱国进步电影的传统,坚持电影反映社会现实,与广大观众心连心,导人向上、向善,寓教于乐的百花齐放的方针,自1950年至“文革”前的16年间拍摄了262部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大部分优秀影片在当时的港澳、东南亚及海外华侨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但在60年代后期,受到大陆“文革”极左思潮的干扰和影响,“长、凤、新”16年的创作全被否定。导致1971年至1974年没有生产一部影片,原来众多的电影市场几乎全部丧失。冯先生总结这段惨痛的教训时说,“文艺创作,电影创作,是不能离开社会实际的,更不能硬搬别人别地的经验,否则必然被观众所遗弃”。 香港银都机构副总经理余伦对银都机构的成立及其作品进行了论述,银都机构是克服了“文革”中“左”的冲击,重整队伍,由“长城”、“凤凰”、“新联”三家相对独立的、各有不同风格的制片机构合并而成,把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1982年后拍摄了《少林寺》、《少林小子》等优秀影片,开创真功夫电影的潮流,卖座鼎盛。同时,又与一些有潜质,创作思想与“银都”的导人向上、向善的创作思路大致相同的年轻编导合作,创作出一批优秀影片,如方育平的《父子情》、《半边人》,后有刘国昌、许鞍华、关锦鹏、张之亮、李志毅等编导的《童党》、《笼民》、《庙街皇后》、《书剑恩仇录》、《人在纽约》、《飞越黄昏》、《婚姻勿语》等多部艺术风格各异,但多为反映香港现实生活,而且是导演的处女作,受到好评,并和大陆导演张艺谋等人合作拍摄出《秋菊打官司》等影片,这些影片多次在香港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同时,银都仍在继承“长、凤、新”在“文革”前的创作方针拍摄影片,相信在“九七”香港回归的大好形势下,银都的前景看好。